【博評】無雙直傳: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的國家利益

2025-04-02 18:15:20 最後更新日期:2025-04-03 11:26:18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IMG 7232a

上一篇說到,國家利益非一成不變且有不同層次,在不同的國際局勢與國家發展時期,國家利益會有不同的側重點。

延伸閱讀:【博評】無雙直傳:「賣碼頭」是很好的國民教育課 從國際關係理論看國家利益

建國初期,我們就面對著嚴重的國家生存威脅:先有「抗美援朝」戰爭,停戰後又有越南的抗法戰爭,美國藉此駐兵朝鮮半島及在中南半島扶植親美政權,對中國形成半月形戰略包圍圈,並對中國實行遏制戰略,實施全面禁運。1950年代美國對中國構成極大的安全壓力,幸好北面仍有蘇聯,所以中國的安全環境仍有迴旋空間和戰略緃深。但後來隨著中蘇交惡,兩國軍隊於1969年在珍寶島發生武裝衝突,當時中國面對的是世界兩大強權的壓迫,共和國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國家利益就是生存,只能調動資源積極備戰,無瑕發展經濟。在存亡最關鍵的時刻,毛澤東以國家生存為最大利益,改變戰略,與美國修好,由意識形態界定國家利益的「一邊倒」,改為「聯美抗蘇」[注1]

到鄧小平主政時代,「聯美抗蘇」戰略使得中國的安全環境得到大大改善,鄧小平研判當時的國際形勢,認為「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戰爭因素」,「至少在本世紀內世界大戰打不起來」[注2],但同時「我們的生産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於是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 [注1],中國隨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這時,中國最重要的國家利益,由生存轉到經濟發展。

9650f9e90f1e43b6bbf298b130e41d53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所作的《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報告中提出八十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和現代化建設必須具備的四個前提。要把經濟發展當作中心就是鄧小平在此次會議上題出。(新華社圖片)

回顧過去中國國家利益的變化歷程,毛澤東時代前期,從意識形態界定國家利益,「一邊倒」,我們可以從「建構主義」視角,以觀念塑造和身份決定國家利益去理解;到中蘇交惡後,國家又轉變以生存為最主要的國家利益,「聯美抗蘇」,這就可以從「現實主義」視角去理解。到鄧小平時代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的國家利益,我們就可以從國際關係的「自由主義」視角去理解。那麼,現今中國的國家利益,又可以用何種國際關係範式去理解呢?筆者認為,在當今世界局勢複雜多變的境況下,我們需要以多重範式去理解中國現今的國家利益。

現實主義視角:權力、安全與生存競爭

「現實主義」強調國家在無政府體系下追求權力與安全,在美國為維護單極獨霸世界體系的當下,中國的國家利益應體現為「硬實力」的積累與地緣博弈的平衡。此一視角又可以細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生存與主權核心 —中國將「主權、安全、發展」列為核心利益,例如在台灣、南海、新疆、西藏等議題上堅守「紅線」,反對外部干涉,如今年3月24日出台《反外國制裁法》,2005年出台《反分裂國家法》就是為特定核心利益劃「紅線」。

權力擴張與區域主導 ─ 通過軍事現代化、「一帶一路」倡議來強化經濟與地緣影響力,並以「亞洲安全觀」[注3] 制衡美國的印太戰略。

相對收益的權衡 ─ 在與美國的競爭中,中國強調「新型大國關係」,避免直接衝突的同時,追求技術自主(中國製造2025」),以減少對美國高科技的依賴(晶片國產化),但同時,加強產業鏈控制(稀土資源),及對美貿易戰中的關稅反制,以反制美國。

自由主義視角:制度合作與經濟相互依存 

「自由主義」強調國際合作與制度約束。在美國採取單極霸權、破壞世界經濟現行規則、逆全球化等一系列操作下,中國擁護全球化,既利用多邊機制也試圖重塑規則。28日,習近平主席於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就表示,「多邊主義是解決世界面臨困難挑戰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國堅持多邊主義,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致力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注4]。此一視角亦可以細分為以下兩個層次:

維護經濟全球化及國際貿易體系 — 中國深度參與WTO、IMF等國際經濟機制,並通過亞投行(AIIB)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NDB)提供發展融資,擴大話語權。 

維護傳統安全國際合作制度 — 在處理國與國爭端甚至戰爭時,中國一貫主張在聯合國的框架下透過多邊協議和平解決。如俄烏衝突,中國就發表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早前美俄有意談判來結束戰爭,中國大使盧沙野表示,烏克蘭和平進程不能僅由美俄決定,歐洲的意見也很重要。可見,中國致力維護傳統安全制度及多邊協商。

建構主義視角:身份、規範與話語建構

「建構主義」認為國家利益由觀念與社會互動來塑造,中國的戰略話語強化了「和平崛起」、「文明復興」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敘事,本質上是通過觀念與身份塑造將國家利益與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相結合的戰略實踐。

除以上述國際關係理論三種主流範式去理解中國的國家利益外,筆者認為,中國還採取以下三種方式去增強國家利益:

(一)和平崛起:通過身份建構重塑國際秩序

身份認同的主動性 ─ 中國通過「和平崛起」這一話語體系,主動打破西方「國強必霸」的傳統大國邏輯,將自身定位為「新型大國」。這種身份建構不僅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路徑的疑慮,更通過與「西方擴張主義」的對比,強化了中國作為「和平維護者」的角色合法性。

規範的內化與擴散 — 中國推動「結伴不結盟」的外交政策,通過「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將「合作共贏」理念轉化為國際規範。這種規範建構不僅降低了中國與其他大國的對抗風險,還為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爭取了更多制度性話語權。

(二)文明復興:以文化認同增強內外合法性

國內凝聚力的重構 — 文明復興通過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國家利益與文化認同綁定。例如,通過「中國夢」敘事將現代化目標與文化自信結合,使國家發展戰略獲得國內民眾的情感支持。

國際話語權的爭奪 — 中國通過「文明對話」平台(如「一帶一路」文化年)輸出「和而不同」的價值觀,挑戰西方的「文明衝突論」。這種文化建構使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中獲得了差異化優勢,例如在應對人權議題時,中國以「文明多樣性」為框架,削弱了西方話語的道德制高點。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國家利益嵌入全球公共產品

責任與利益的平衡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中國的發展需求(如能源安全、市場擴張)與全球治理赤字(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結合。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在為中國企業開闢海外市場的同時,也為沿線國家提供了基建投資,實現了「自利性利他」。

危機應對中的身份強化 — 在新冠疫情中,中國通過「疫苗公共產品」敘事,將自身塑造為「全球衛生安全提供者」。這種危機回應不僅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聲譽,還為中國參與全球衛生治理規則制定創造了契機。

維護國家利益 中方必將堅決反制

中國的國家利益是多重範式互動的產物,現實主義的權力邏輯,主導中國的國防與地緣戰略,如台海軍事壓力。但受制於「和平發展」的承諾,避免直接挑戰現有國際秩序。自由主義的合作需求,體現於經濟全球化的相互依賴,以經濟來維繫和平。建構主義的觀念重構,通過身份建構(和平崛起)、規範擴散(合作共贏)和敘事重構(文明對話),將國家利益轉化為「被國際社會接受的共同利益」。這種「以觀念促利益」的路徑,既規避了傳統現實主義的零和博弈、修昔底德陷阱,又為中國崛起提供了可持續的合法性支撐。

但美國霸權卻破壞行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和規範,擾亂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甚至揚言侵吞格陵蘭和把加拿大收為第五十一個州,完全無視國際規則和秩序,以霸凌行徑侵犯別國利益。現正於俄羅斯訪問的外長王毅,已明確表明「如美方倘一味施壓」,侵害中國國家利益,「中方必將堅決反制」[注5]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法學(國際關係)碩士,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 中國務實外交戰略的目的和效果|陳白淮碩士研究論文 嶺南大學 2002

2. 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作出新的科學論斷|中國外交部

3. 亞洲安全觀的核心要義|閆文虎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12-07

4. 習近平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輕新聞 2025-3-28

5. 王毅:美方倘一味施壓  中方必將堅決反制|香港電台 2025-4-01

發佈於 博評
By 2025-04-0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