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衛星照片 發現中國超大型飛翼機

2025-06-16 05:14:33 最後更新日期:2025-06-16 13:21:33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SQ11根據TWZ軍事雜誌所得衛星圖繪制的草圖,由於版權問題,只能提供繪圖,想看真機的話請往該網站瀏覽

 

網上軍事雜誌《The Drive: Warzone》發表一張由行星實驗室擁有的民用偵照衛星在五月中拍到的衛星照片。照片中新疆馬蘭空軍基地的機庫區滑行道上,赫然出現一架相當巨型的全翼機,該機大約闊52米(戰區雜誌聲稱),由照片判斷大約長13-14米左右,由倒影去看,機尾可能有非常小的垂尾,且有機會是伸縮或翼疊式。由機背光景去看,有比較明顯的拱背,大概率是引擎進氣口和引擎的外殼結構,暫還無法完全確定是有人機還是無人機(比較接近無人機)。

bkn 01 01b馬蘭空軍基地是新疆羅布泊附近一個無人機測試基地,過去就多次莫名其妙地擺出多種無人機裝備,且被偵照衛星拍過爽。(網絡圖片)

有指這是彩虹七型的測試機,但明顯機身大一倍,但氣動外形完全不一樣。其氣層基本屬於小後掠角飛翼,後掠角比B-2/B-21少大約5度左右。外形上比較接近美軍的大型無人偵察機RQ-180,但翼面更接近梯形翼而非矩形翼。而且還是那句:翼展比RQ-180至少還大10米左右。

這是一種典型的高高度飛翼構形,20公里以上最大飛行高度是可以預期的;而本機梯形後掠翼的翼面面積,似乎也比已知MQ-180的矩形後掠翼還大不少,升力上應可以更厲害,簡單來說,就是可以飛得更高。至於那個非常小的雙垂尾,有可能是必要時進行額外橫向控制的手段。有鑑於國內航空設計所似乎一直有飛翼用可變垂尾研究,加上本機的小垂尾實在相當小巧,有相當大可能這垂尾是可以伸縮的,必要時才豎起使用。

SQ112現時外界對於RQ-180的認知非常模糊,拍到比較清晰的照片只有一張,以及一個不知道真確性的縮尺模型,但可知道這飛機彩用單一進氣道結構並由中間隔開的雙引驚艙設計。因為尾氣明顯就有兩條。(網絡圖片)

 

單由外形判斷,現時的確無法判斷這是否有轟炸甚至戰略轟炸功能,但這種小後掠角飛翼飛行速度與加速度其實沒那麼高,700公里左右可能就是極限了。這種高度飛行的飛機,任務大多是進行高高度戰略偵察——基於尺寸關係,大型飛翼機對於地面長波預警雷達或以長波作為主要波段的部分預警機(如E-2系列)有相當大隱身優勢,而由於高高度飛行具備600甚至上千公里的雷達地平,有能力在更遠距離進行偵察或監視空中目標(無論是被動雷達或光學偵察,加上高高度飛行也能避過大部分地對空甚至空對空導彈的飛行包絡線,難以有效威脅,故這似乎也能有效避開空中威脅。

 SQ112B無論是無偵7還是無偵9,都肯定是「搶高度」的無人機,作為UHF波段偵察平台的無偵9神鷹(左圖),其雙體構形及超闊機翼更有明顯的極高空中底速長航時巡航的特性:另外,解放軍數種中型全飛翼無人機早已試飛多年甚至已入役,但他們似乎從未放棄小垂尾或可變垂尾的設計,圖為其中一個大型可移動電磁波測試室基地的停機坪,一架可能有F-117大小的飛翼模型這兩三年來一直在這基地測試,到現在仍不知道那是實機模型或者只是用來測試小垂尾的等比例大型飛翼模型。

 

大型飛翼機身也有巨大優勢,除了可裝載更多大型偵察載具,如大型光學/紅外艙、干涉合成孔徑雷達、電波監聽天線等,甚至可以裝載更大型/更長的共形天線雷達陣列,對空中及地面目標進行遠距離偵察甚至預警,且飛行高度賦與其廣大視野及偵察距離優勢。若本機最終能入役,不但將成為解放軍首款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偵察機,更可能利用其大型化機身及超長航程優勢,支援解放軍在太平洋上的遠距離海空戰,支援六代機及其他海上力量(甚至包括航母戰鬥群)的聯合接戰能力之餘,甚至有可能作為遠距離無人加油平台。

ExAHkQJW8AIcsrh1980年代ATB項目(即後來的B-2)一些發展階段方案演變及落敗方案,兩方案都是進入第二階段的諾斯諾普和洛馬的設計(ATA那個是洛馬對海軍隱身攻擊機的方案),諾斯諾普方案早期有小型垂尾及低後掠角設計,和RQ-180及某大型飛相當,但後來採用更大後掠角設計及較複雜的W形尾代替小垂尾,以加強橫向操作性;洛馬則採用了一個奇怪的小機尾加雙垂尾方案。今天的大型飛翼為何有小雙垂尾?這可能是在極高空空氣稀薄的情況下,補強橫向操作性的舉措。(網絡圖片)

 

發佈於 軍事
By 2025-06-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