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北京共識》華盛頓的不同觀點

2016-08-01 17:44:25
中港傳媒

中港傳媒出版社

發展成熟的全球速遞業,令全球貿易起了根本的變化。 發展成熟的全球速遞業,令全球貿易起了根本的變化。(網上圖片)

 

因此,當中國從一九九○年代末開始尋求擴展它與新興市場的商業關係時,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被許多國家視為畏途,貿然採用是不智的,也不會有好結果。然而重要的是,在討論中國模式的崛起之前,我們先要理解這些事件在西方的政治中心是如何被理解或誤解的。如果說西方發展模式在世紀之交時正在對南半球國家失去吸引力,那麼對這一問題,華盛頓盛行的觀點卻完全不這麼看。

自一九八○年起,在華盛頓共識的庇護下,SAPs的實施正好與全球市場所追求的超效率和動態增長同步。隨後的十五年間,下列許多創新的累積力量共同開啟了一個有利於資本和商品流動的新開放時代:隔日送達(next-day delivery)的現代觀念得益於航空快遞業和專用運輸機群的發展,後者更擁有不間斷飛行跨越半個地球的長途運輸能力;由於供應商無需駐紮在靠近裝配廠房的地方,製造業也實現了革命性的變革;同一時期,新的衛星系統和光纖電纜構成了電信業與網絡業者實現全球擴張的神經系統,推翻了時空距離的傳統觀念,只要點一下鼠標,資本就能夠跳躍到全球任何一個地方。

技術、空運和通訊方面的突破伴隨著金融交易的自由化,美國和英國在這方面又一次成為全球領袖。一九八○年代初,兩國政府就鬆綁了金融管理並取消了許多對資本的管控,突然間投資者獲得了可以全球投資的自由。 隨著美國公司將生產外包給指定的低工資發展中國家,加速了全球資源分配,外國直接投資的水平也開始暴增。「美國模式」的崛起成為了一種隨處可見的現象,像可口可樂、耐克、麥當勞、微軟與CNN這樣的品牌與產業走向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至一九八○年代末,全球化在許多方面聽起來就是「美國化」的一種委婉說法;美國的音樂、風尚、服裝、電影、政客以及企業家們定義了全球時尚並支配了全球市場。

當然,在某些方面,當半個世界仍覆蓋在嚴厲管制的社會主義帷幔下,那裡的金融市場實際上不具有任何意義的時候,用全球化這個詞來描述冷戰時期的一些事情實際上有些奇怪。經濟分師菲利普·科根(Philip Coggan)回顧道,即便自由市場的哲學到一九八五年時可能已經席捲了美國和英國,但在「第一世界」的其他國家,許多觀察家仍相信這種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可能還遠不如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發展起來的其他模式。

例如,在一九八○年代,德國和日本就反對讓不受約束的市場力量來主導一切,認為金融市場的自由比起社會福利與照顧員工的責任只是次要的。在德國,惡意收購的行為幾乎從未發生過,供應商和員工被看得比股東的獲利還重要。同樣的文化在日本也普遍存在,那裡的公司由於友善的企業集團間相互持股而避免了被惡性收購。

然而,隨著一九九○年代初蘇聯式共產主義的倒台,一切都改變了。面對著東方集團內一場接一場的革命與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崩潰,盎格魯撒克遜式的資本主義看起來已經沒有了敵手。幾乎一夜之間,全世界的政府都開始倒向西方的經濟體系。

北京共識--中國權威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著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出版社:中港傳媒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日期:2011/04/01

售價:HK$92.00

香港輕新聞授權轉載,點擊觀看其他章節

發佈於 讀書
By 2016-08-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