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港府只習慣「城市」規劃 大灣區卻需要「區域」視野

2018-06-08 14:49:19
秦楚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今日在《明報》的刊文,談及大灣區發展問題。文章指,區域發展不能沒有統籌與協調,更不能讓各地方政府「自由發揮」,港府有自己長久適應的一套有效運作方式,但若想投入大灣區,這套習慣或許無法發揮原本的效果,呼籲港府在投入大灣區的計劃中「跳出原有習慣框架」。

呂大樂在文章中指出,區域發展的一大特色,就是該區域內必須有實際的分工合作、共同投資,為某個共同的宏觀計劃一起發力。換言之,「一個能夠負責決策和具備執行力的單位」需要建立在交流、討論的平台之上,否則「大灣區發展」的概念就很容易變為「務虛」.

文章又指,既然區域合作中「很難容許每一個地方只是獨立的單元」,那必然需要和香港制度本身享有的「高度自治權」進行平衡。文章認為,將來特區政府或許要處理「如何取得授權來參與這種跨越城市的區域合作」等具體問題,而這些都是香港投入大灣區計劃必須提前考慮的事項。

呂大樂續指,特區政府多年以來的管治「規劃」工作,基本只局限於在香港單個城市之中,至今暫時未有很具說服力的資料顯示港府「善於跟周邊地方政府合作,能針對跨城市、地方的議題上掌握大趨勢,高瞻遠矚,對區域的大佈局有其一套發展與規劃思維」,簡單而言,就是特區政府並不熟悉上到「區域」層次的規劃工作。呂大樂認為,這是因為內地與香港長期在跨地方發展的議題上,著重強調「聯絡」,雙方過往互動又因「兩制」而存在界限分隔,因此等於變相限制了特區政府區域性考慮的思維以及相關經驗的積累。

文中稱,港府從政府運作上看,是「行政型政府」,重視一視同仁,強調普遍性與一致性,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在於這套制度長期實踐,行之有效;缺點在於制度本身的變化是漸進式和積累式的,若想「忽然進取」絕非易事,也代表在香港政府中「長官說了算」不會是常態。無論政府是否想強行推行某些措施,政府都必須對社會交代,「不一定是重大修改,不過怎樣也要想想如何在形式上有個交代」。文章認為,從這套管治規矩中帶出的政府處事習慣,也和內地不少城市的行政風格對比明顯。

文章最後認為,香港既然要投入大灣區發展,遇上這些差異只是遲早的事情;香港過去鮮有放眼更廣闊的規劃計劃,如今則需要跳出熟悉已久的框架,「多想宏觀大題目,更要思考方向性、願景式的議題」。

發佈於 時事政治
By 2018-06-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