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動】紀念六四成中港情感紐帶?大專學生會杯葛有何意味?

2019-06-05 12:48:39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六四事件」卅周年紀念晚會4日於維園舉行,主辦團體支聯會宣布有18萬人參加,惟計有11間大專學生會連續第4年缺席晚會。有意見認為,是次晚會的出席人數上升與《逃犯條例》修訂有關,亦成為泛民估計周日遊行人數的指標。亦有意見表示,紀念六四體現「一國兩制」精神和維繫香港與內地情感紐帶意義,認為當紀念活動再無法舉行,又或者全港市民皆心死不再關心內地,兩個結局都是悲劇。

政治扣連容易偏離主題

《明報》社評表示,香港成為「悼念六四聖地」,「提醒世人毋忘六四,這堅毅不拔的精神,值得港人自豪,就算平反之路未知盡頭,仍應努力堅持」;活動是「見證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獨特性」,「也為香港守住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的核心價值」。社評表示,「平反六四是大是大非,毋須牽扯其他議題,不必要的政治扣連,反而容易偏離主題」;「近年港獨自決本土思潮冒起,一些年輕人認為『六四與我何干』」,「然而香港與內地命運緊扣,亦是不能迴避的政治現實」。

乃維繫中港情感的紐帶

《明報》社評認為,「內地不斷試圖將六四事件淡化成一件『無足輕重』的『過氣』歷史事件」,「港人擇善固執,提醒世人毋忘六四,對內地也許猶如芒刺在背」。社評表示,內地當局必須明白,「港人悼念六四體現的是一國兩制精神和維繫香港內地情感紐帶的意義」;認為「如果有一天維園燭光集會無法舉行,要麼意味一國兩制窮途末路,要麼意味全港市民心死不再關心內地,這兩個結局,都是悲劇」。

內地當局態度轉趨強硬

《成報》社評表示,「中共2012年將『六四』降調定性為政治風波」,當時被外界視為一種退讓的姿態,更以為「六四」有望平反。然而現今的態度變得強硬,國防部部長魏鳳和「日前在國際會議上的講話,再將『六四』定調為『政治動亂』」,「指中國採取果斷措施制止並平息動亂,保持中國穩定,才令中國過去30年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認為當年的決定正確」。

正視錯誤才會顯得偉大

《成報》社評表示,「六四」成為永遠抹不掉的傷痕,然而當局一直未有撫平,將「六四」視為禁忌;「『六四』鎮壓雖已成為事實,死者亦不能復生,但中共當局應該作出平反,給予死難者一個道歉」。社評認為,「掌權者為過去的失誤道歉,根本不會顯示其懦弱,亦不會影響政權穩定,反而肯正視錯誤,才顯得偉大,值得受到人民愛戴,社會才穩定」。

修訂逃犯條例喚起民氣

《香港01》「政情」文章表示,「雨傘運動」後,本土思潮興起,支聯會飽受抨擊,不少大專院校學生會、年青人揚言杯葛晚會。文章指,是次集會人數重回18萬人,是次「六四晚會結合反修例元素,例如台上的主持亦有高叫『反惡法』等口號」,「相信除了因為六四30周年,亦很大程度與《逃犯條例》修訂風波重新喚起民氣有關」,亦成為泛民估計下周日遊行人數參考。文章引述支聯會主席何俊仁表示,「周日遊行人數必定多於六四集會人數,屆時相信會對政府產生一定的政治壓力,與中央力撐修例相抗衡」。

年輕人有身份認同問題

《香港經濟日報》「政情」報道表示,「港大、中大、科大及理工等11間大專院校,早已表明不會出席由支聯會舉辦的六四晚會」,報道引述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呂天忻表示,「六四晚會只重視情感上的連結,未能與現實政治情況扣連,讓年輕一代了解六四事件與香港民主進程的關係」;又認為「香港新一代年輕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在雨傘運動後已有改變,認為相關政綱非他們的『道德責任』」。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6-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