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張超雄半日急撤草案 公眾對泛民有信心問題?

2019-07-19 13:11:18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7月18日立法會工黨議員張超雄會見傳媒,提出以私人條例草案形式修訂《逃犯條例》,使香港可與大陸或澳門以外的地方移交逃犯,並以單次引渡方式,將逃犯單向由香港引渡至台灣。然而惹來強烈批評,結果張超雄當日傍晚就匆忙撤回草案及致歉。有意見認為,張提出草案原意無錯,惟時機不對,顯示反修例民眾與泛民信任脆弱。亦有意見認為,事件反映社運模式已經轉變,而反修例運動成功的因素,同時是現時困局的所在。

張超雄低估民眾情緒

《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文章引述多名泛民人士表示,「張提草案原意無錯,但時機不對,有泛民認為事件顯示反修例民眾與泛民信任脆弱,惟亦有泛民認為今次只是個別事件,整體氣氛未有很大不信任」。文章引述張超雄認為,「今次提出私人草案的爭議,並非源於民眾對泛民的信任脆弱」,「而是民眾目前情緒『很繃緊、很驚』,有任何風吹草動都緊張,自己的私人草案是針對台灣殺人案,與政府方案完全不同,仍觸發很大反彈,承認自己低估民眾情緒」。

李先知文章引述民主黨尹兆堅認為,「事件反映民眾瀰漫高度恐慌心情,張超雄即使基於良好動機提出私人草案,但政府已令民眾變成驚弓之鳥」。李先知文章引述泛民中人表示,「今次風波反映公眾對『逃犯條例』四字極度敏感,對任何在體制內的人,包括泛民議員亦抱步步為營的警惕心態」,網民的力量「好恐怖」,網民批評可迫使議員改變、「跪低」,「反修例運動成功的因素,亦是現時的缺點,大家需要學習適應」。

與張超雄形象亦有關

《星島日報》「大棋盤」杜良謀文章表示,「張超雄方案一出,網上即群情洶湧,紛紛批評他『為林鄭鋪下台階』、『出賣抗爭者』,而網上討論區『連登』亦一片罵聲,有網民質疑張超雄此舉是模糊視綫,令7月21日的遊行及五大訴求失焦」。杜良謀文章認為,張超雄一向對新移民和南亞裔問題持包容立場,早被網民譏為「難民之父」,有泛民承認今次風波與張超雄形象亦有關係,但主因仍是時機,「邊個做都死」。

殺人案不應束之高閣

《信報》社評表示,「示威者反對修例,核心的問題是對於內地司法系統強烈不信任」,假如修例能夠做到不把疑犯移送內地,只是單向地從香港移送台灣,連台灣移送香港也不准,理論上確是『對症下藥』」。社評指,「然而理論歸理論」,「現實是目前極度緊張的政治氣氛根本不容許再打《逃犯條例》的主意,張超雄唯有順應民意懸崖勒馬,否則下次示威的聲討對象可能包括他自己」。

《信報》社評認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是一回事,處理台灣殺人案是另一回事,前者縱使紛紛擾擾,不代表後者有必要束之高閣」。社評表示,如果林鄭死者伸張正義的初心不變,「奉勸政府切勿因噎廢食,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另闢蹊徑,透過法律容許的空間尋求相應之道」;「技術問題永遠可以技術解決,既然處理台灣殺人案原則上不存在太大爭議,任何特事特辦的單次方法都不會遇到棘手的阻撓,要是發揮政治智慧成功處理,民望受到重挫的特首說不定有機會贏回部分民心」。

反映政治水平的提升

《信報》「金針集」金箴文章指,「張超雄或許初心良好,惟不免也像特首林鄭月娥一樣『誤判形勢』,在錯的時間做了他認為對的事」,「不少人打算跟他割席」;「幸好他在幾個小時後正式撤回了草案,並作道歉,暫未至被批鬥」。金箴文章表示,在反修例事件中「割席」事件屢見,然而「『割席』很講政治智慧,隨着香港升級為『亞洲割席之都』,莫非顯示本地政治水平也有所提升」?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07-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