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發展狀況與真正用途(下)

2019-07-19 13:22:07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新聞圖片顯示,一個DF-26導彈旅可能有多達22架TEL發射車。(網絡圖片)

 

續上文:

可能的解決方法:

解決的方法不是沒有,不過成本不低也是事實。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更重要的是組織更有效的天基偵察與資料傳輸網絡,讓衛星與地面雷達資料可快速轉傳給控制中心進行射擊規劃。過去蘇聯的神話衛星系統就因為只能維持一至兩個衛星在軌,令索敵能力大打折扣。現時解放軍的解決之道是佈置更多具通訊、海洋監察、光學偵照與訊號偵察衛星,主要包括30枚軍民兩用的遙感系列與14枚高分系列衛星(註:只有部分有軍事用途及可進行海上監測任務),另加上5枚天鏈系列數據中繼傳輸衛星。

天鏈一號中繼衛星01星。現在與其他天鏈系列衛星一樣部署於地球同步軌道。(網絡圖片)

在不談論技術差異下,前蘇聯發射的衛星雖然更多,但普遍在軌壽命過短,相對而言,現時解放軍壽命更長而且同時在軌較多的軍用衛星在相當大程度上比當年的前蘇聯更有效率,對於發現及持續追縱海上目標有更多的把握,配合高速數據鏈與地面、空中搜索系統的聯動,可以讓攻擊方所掌握的目標資料有更佳的實時性;

右上為TDRSS通訊衛星,右下者則為穿梭機所安裝的S頻通訊天線。由於重返大氣層時是以機底斜向前方方式前進,故頂上兩面天線受到等離子體雲的影響小得多,在較狹窄的角度下,可以和更高軌道的衛星進行資料交流。(網絡圖片)

 

另一方面,黑障問題也可透過某些方法得到緩解,例如在彈頭上加裝光學導引頭(KH-47M2也有裝上),以解決在黑障區減速時無法確認目標的問題;另外透過衛星通訊系統及在彈頭尾部等離子雲最薄的部分安裝穿透能力較強的S頻帶衛星通信天線,這就有辦法在穿越黑障區域時與軌道上的通訊衛星進行通信,情況如太空穿梭機在駕駛艙頂部所安裝的TDRSS系統(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當然,通訊的角度似乎很受限制了。

論文中對整個攻擊系統的簡單示意圖。(圖片是網友根據論文的描述進行製作的)

 

不過如果一篇最近才給人找到的技術論文並沒有作假,ASBM似乎可以透過另一方法強化突入大氣層時的目標搜索及最後定位能力:《宇航學報》2018年10月一篇名為〈反舰弹道导弹一体化协同制导与控制〉(作者為航天四院的張聰博士)的文章,透露了如何利用同樣打上天的導引彈(先行飛掠目標上空做最後定位,甚至可以不用進入黑障,在目標區上空的大氣層邊緣掠過即可)及中繼通訊彈協調大群ASBM同時攻擊,該彈只搭載通訊模組發放目標資料,甚至可在攻擊彈群後方等離子雲最薄弱的方向飛行,以向攻擊彈群上載更新的目標資料。

左圖為美國的AN/DRC-8型緊急通訊載荷,中圖是15P011型運輸火箭,由MR-UR-100 ICBM修改而成。其搭載的15B99載荷俄國還未公開過。右為蘇聯於80年代後期規劃、由彈道導彈發射並進行遠程海難救援的高超音速滑翔機SLA-1及SLA-2,可搭載500公斤至3噸的救急求生用品。表面上是針對86及89年兩次核潛艇事故而開發的,但利用高超音速滑翔體進行救援也實在有點匪夷所思,不排除是「掛羊頭賣狗肉」的項目。不過這也表示ASBM的多樣性:難保中國的ASBM也能發射這種「飛機」飛到目標區上空進行偵察?(網絡圖片)

 

類似的東西其實早就出現,例如美蘇40年前就有於核戰時緊急建立通訊、由ICBM發射的亞軌道通訊載荷(分別是美國的AN/DRC-8與蘇聯的15B99),不過用在常規導彈攻擊倒是第一次,而且不是單純通訊廣播用,而是一種資料傳輸載荷。若然這是事實,對於目標最後定位、指揮彈群攻擊可是有相當的幫助啊。而且情況再誇張一點,這種彈群指揮系統甚至可以指揮在黑障中的彈群調校目標,在穿越黑障後只需稍為減速,即可繼續攻擊,從而進一步提高攔截困難度,大大增加ASBM的實用性(當然,增加了的資料中繼的節點也有機會受到打擊)。

一般軍迷只留意武器的破壞力而不太理解其他戰術功能。事實上在體系配合下,一件長射程的武器也有其封鎖、隔絕及阻礙對方行動自由的功能。過去岸防要塞砲群一度被視為無用,但很多時它也能阻礙對方進攻所在的海域。ASBM其實就有如會跑且有充分掩護的要塞砲群。圖為挪威歐斯特拉要塞的283MM三聯裝要塞砲,其實是二戰納粹德國戰鬥巡洋艦沙恩霍斯格號的"遺物"。(網絡圖片)

ASBM可能出現的戰略 / 戰術效果:

軍事迷在研究軍備時,往往只留意其攻擊力,但會忽視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作用。事實上作為一個半徑達3000公里以上的龐大偵察、目標鎖定及攻擊系統,其戰略戰術效果絕不只在於單純攻擊。小弟以僅有的觀察經驗,認為ASBM至少還有以下四項功能:

1. 阻滯與隔絕作戰:

解放軍近年的發展目標,往往被認為是發展對抗美軍海上行軍自由能力的A2/AD(反介入 / 區域拒止)戰略,而其精粹在於阻止航母戰鬥群隨意進入中國周邊海域以發動攻擊。而作為一種遠程且可多枚齊射的ASBM,其存在足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美國海軍的行動自由,例如行動時要留意負責偵照的光學、雷達搜索及信號搜尋衛星掠過艦隊上空的時間與地點,進行規避(而如果衛星愈多,規避就愈困難);行動時要避免進入可被解放軍多方位攻擊的範圍;需要等前線兵力壓制沿海甚至內陸部分區域解放軍導彈部隊(而由於在內陸掩護眾多,需要更多時間清理),方能以較安全的態勢進入某海域等。這已足以干擾美軍的部署自由與到達時間,對於解放軍組織防衛、後續攻擊或者達成軍事行動(如對台攻勢)能給予更多時間。

TU-95RT及TU-16RM雷達搜索及通訊中繼機。可說是整個蘇聯反航母系統中通訊及偵察的重要節點,當然,面對航母戰鬥群的戰鬥機,這也可能是最脆弱的節點。(網絡圖片)

2. 強化突破航母戰鬥群能力:

過往蘇聯突破航母戰鬥群的多波次飽和攻擊有其弱點,即參與攻擊部隊太多,協調困難,而且前出做目標定位的巡邏機及在空的反艦巡航彈很可能會受到多波次攔截與狙擊(F-14A的作用主要就是攔截外圍的蘇聯巡邏機及轟炸機群),尤其是和攔截戰鬥機及宙斯盾防空艦可能多達四次以上的攔截,不但可能面對重大損失,且未必能對戰鬥群起很大破壞作用;

射程約1500公里的反彈道導彈SM-3 BLK IIA,現時仍在持續試射。這種中段反導導彈若然是對付飛行時間約30分鐘的ICBM,只要及早發現並計算彈道,能攔截的機會較大,但對於高速的ASBM,由發射到擊中目標未必超過10分鐘,若扣去開首的軌道計算及導彈飛行所需時間,攔截最初要在擊中目標前4-5分鐘才開始,在彈頭重返大氣層前,最多只能安排兩次攔截而已。(網絡圖片)

 

相對而言,ASBM的攻擊不用擔心受到艦載機的攔截,就算要面對SM-3反彈道導彈的攻擊,由於宙斯盾處理外大氣層多目標的能力遠較對大氣層內為低,加上攔截窗口不足,能給予SM-3攔截的時間最多只有5分鐘,在5分鐘內彈頭最多只能遭到兩次攔截;而穿入大氣層後,在30公里高度以上都是攔截盲區,降至30公里後亦頂多只有一至兩次攔截機會(標準-2/6等對付內大氣層目標的,有效射高只有30公里左右)。由於受攔截次數減少,能夠逃過攔截的彈群數目也相應增加,成功率也相應提高。這時或許只有處於技術優勢的美國海軍電戰系統才能作為最後的救命靈丹了。

早年美國海軍因預算問題放棄海用版THAAD,可說是重大失策,美國海軍因此失去30-100公里高空的攔截能力,現時來說也對高超音速飛行器有點"無能為力"。事實上,美軍經分析後認為THAAD還是現時手頭上最有效對高超音速武器進行末端攔截的武器平台,當然要提高成功率還是要更加努力了。(網絡圖片)

 

這種攻擊方法也突破傳統飽和攻擊一直解決不了的技術困難:每一波的攻擊事實上只能安排30枚左右的反艦導彈,多於這個數目,同波次導彈的雷達尋的頭開機時,就會互相干擾,嚴重影響鎖定目標的能力,而大群導彈也被迫要分開多個緊接的波次發動進攻,不但加大統籌攻擊的難度,更會影響突破的成功率。相反,ASBM每波次的攻擊最多也就20-30枚,就可給予航母戰鬥群反導力量極大的壓力,也不會互相干擾,更重要的是,30枚導彈的攻擊在調度上比傳統飽和攻擊的過百發導彈及數十個參戰單位更易協調。

西方情報機關近日又挖回來報道的JH-XX,其實就是之前盛傳的瀋飛隱身超音速中轟/戰轟/海軍用反艦遠程攻擊機。不過老解雖已間接承認大型戰略隱轟H-20計劃的存在,但瀋飛是否仍繼續這個計劃,現時還是個大陸軍用航空界的大謎團,現時只知可能造了一個全尺寸模型而已。(網絡圖片)

 

3. 可對其他方向攻擊群構成掩護:

另外,ASBM不是無法攔截的東西,如果你相信美軍無法攔截那就和白痴沒有分別,然而ASBM無疑也會大幅佔用宙斯盾的搜索力量,變相削弱攔截內大氣層目標的能力,這也能為附近的進攻機群、長程反艦彈群或潛艇群提供掩護,好讓他們同時參與攻擊;若各種攻擊能作良好配合(如ASBM吸引對手大量火力與防空資源),一般沒有什麼機會穿透航母戰鬥群防空火力的反艦巡航導彈就有機會「得手」。

MK-53 Nulka主動式誘餌發射器(左)及AN-SLQ59電子攻擊干擾器是現時美軍在役最新的艦載電子誘餌及雷達尋的頭電子干擾裝置,在裝造假目標及干擾尋的頭雷達回波上都有出色的表現,後者更有同時對抗多個鎖定目標的能力,不過暫時不知道對府近天頂方向的攻擊者效果如何。(網絡圖片)

 

4. 爭取更多時間發展海軍及航空兵力:

事實上,指望美軍未來沒能發展出有效攔截/壓制ASBM攻擊的手段是十分幼稚的,任何武器其實也會有其克制方法,不過若證明能在未來若干年對具戰略優勢的對手能有成功的阻嚇力,其實亦有助老解海軍爭取時間,進一步訓練並發展海空軍力量,例如建立更有效的戰略攻擊能力,並發展航母戰鬥群或大型隱身多用途攻擊飛機(如近一兩年又再度成為熱話的隱身戰術轟炸機JH-XX),作為20年後保護資源航線及進一步強化反介入作戰能力的措施。

新世代神盾用的AMDR雷達,在外大氣層目標處能力、目標處理清晰度、速度及距離上有相當大的提升,不過其開始投入使用至少要到2024年後,而進一步普及化甚至可能要到10年後的2029年(其他舊伯克級改裝在2025年才開始),現在至少還有5-10年時間。(網絡圖片)

總結:

當然,這個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還要看攔截效率、美軍會否發展類似的高超音速反艦攻擊武器,或者發展更具超前性的東西以攔截ASBM(例如天基激光或導彈發射衛星等),甚至發展更具冒險性的前緣、滲透打擊能力進行威懾(例如以B-21隱身轟炸機突入中國領空發動攻擊)。到頭來,中國海軍或者也會受到同樣的活動限制,不過如果能限制美軍航母戰鬥群在離岸1500公里內的自由部署能力,也已算達到戰略目標且十分成功了,畢竟,這件事在二戰後幾乎沒有國家能辦到。

 

P.S. 關於美軍應對ASBM的基本套路,可參考台灣知名軍事作者FLAK的〈反制DF-21D:美國海軍的反彈道計畫〉一文。

 

【軍事博評】William: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發展狀況與真正用途(上)

【軍事博評】William: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發展狀況與真正用途(上)

    根據西方媒體報道,6月底時中國海事局發布了「瓊航警0075」,內容是將南沙群島中部周邊海域在6月...

參考資料:

1. 〈失敗的先驅者—蘇聯對反艦彈道導彈的探索與嘗試

2.  "Chinese 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 (ASBM) Development: Drivers, Trajectorie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Andrew S. Ericks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3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9-07-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