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民生新措施未有政治盤算?惠民紓困不能歎慢板?

2020-01-15 13:56:38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政府1月14日提出10項民生新措施,包括政府以往拒絕的措施,如租金津貼、研究租務管制等,其中將2元乘車優惠門檻降至60歲尤引關注。有意見認為,措施未有惠及修例風波中最不滿的青年及中產,政策背後有否政治動機,無法客觀求證,還需回歸基本,討論政策是否公平公道才是核心問題;亦有意見認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港府對惠民紓困不能歎慢板,要讓人感受到港府的施政新風,重拾對政府的信心。

評估未來收支不宜過度樂觀

《明報》1月15日社評表示,政府提出10項民生新措施,可以分為3類,「包括增加恒常津貼援助、改善勞工福利,以及涉及基層住屋租務的政策改動」;「新措施重點向低下階層市民及年滿60歲『銀齡人士』傾斜,受惠對象不包括中產人士」。社評指,政府以「協助弱勢群體改善生活」作為決策理念解釋,強調「沒有其他意圖」,若非社會動盪持續,措施可能更早推出;有人則懷疑當局背後有政治盤算,企圖以民生福利措施,紓緩修例風波所引爆的民怨。

《明報》社評認為,年輕人和中產市民在修例風波中最不滿,而其「五大訴求」全是政治議題,「民生福利措施難以消減他們的不滿,惟同樣無可否認的是,不少基層市民和長者傾向安穩安定,對他們來說,民生議題比政治議題往往更重要更切身」;因而回歸基本,「政策是否公平公道、合理合適,始終是最核心問題」。政府提出的部分措施更是泛民、建制兩派部分政黨提倡多時的主張,只是政府以往對不少措施有所保留,這次政府猶如「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

《明報》社評強調,「增加社福開支有其需要,過去數年政府亦有持續加強這方面的投入」,「政府手握萬億元財政儲備,應該多去投資未來改善民生,然而確保長遠財政穩健,也相當重要」;「雖然暴力事件近期有所減少,可是香港整體情况仍是外弛內張,暴力抗爭似乎已在社會扎根,隨時可以捲土重來,相對低烈度的暴力事件,仍有可能長期持續,這對香港有何影響,仍是未知之數」。因此,政府評估未來收支情况,要有兩手準備,不能過度樂觀。

對建制立會選情沒有大幫助

《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文章引述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表示,「不認為昨日提出的措施能完全解決過去大半年的爭議」,政府知道「政治問題要政治解決」,「10項新措施主要是回應民生訴求,並希望這破格的決定,令政策切實幫助到在水深火熱中的市民」;「從『派糖』角度,青年人相對受惠較少,但從政策角度,10項措施中亦有惠及青年,加上政策目的是推動公平平等的社會,這也是年輕人的訴求」。

李先知文章引述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分析,「林鄭搶在財政預算案前出招是為自己『救亡』,推出優惠政策以減輕市民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她在宣布前亦沒有特別與民建聯打招呼」;「認為相關措施只是穩住支持政府和建制派的『基本盤』」。文章引述自由黨黨魁鍾國斌認為,「今次林太推新措施可以為她提升民望,顯示她努力解決深層次矛盾,但並不對焦,因為政治問題需政治解決,民生措施解決不了,因此對建制派的立法會選情不會有太大幫助」。

政府不任主催角色恐流空談

《信報》1月15日社評表示,「連串紓困措施肯定會被部分政客視作企圖消解民憤的手段,然而同時亦可斷言,林鄭例必矢口否認,因為一旦承認,容易讓人產生政府『向暴徒屈服』或『向反對派買怕』的不良印象」;「姑且不論推出惠民措施的動機究竟為何,不妨套用一句歷久彌新的老話:勿以善小而不為」。社評指,「林鄭願意由搖頭說不改為點頭稱是,於非常時期讓並不新穎的要求落實為利民政策,始終是值得歡迎」。

《信報》社評認為,10項紓困措施如果「不糾纏於政見而節外生枝的話,相信不會遇到太大阻力」,然而以增加勞工假期至十七天為例,「林鄭的講法是政府只會在過程中促成和配合,落實須由員工及僱主自行擬定;增加勞工假期勢必影響僱主利益,若然政府不擔任積極主催的角色,此事恐怕流於空談」。

要讓市民能感受到施政新風

《香港經濟日報》1月15日社評表示,林鄭在2月底財政預算案公布前推連串紓困措施,是有兩個原因,「其一,反修例風暴漸趨緩和,趁機出招安撫市民,尤其基層」;「其二,本港正陷入衰退,聖誕消費佳節又遭暴力示威破壞,農曆新年市道亦難以寄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預警去年第四季GDP增長欠佳,預計失業率將上升,港府不能等到預算案宣讀時才出招」。

《香港經濟日報》社評指,「港府目前處於弱勢,宜從這項德政得到啟示,推紓困措施不但要貼地可行,盡量減低行政成本,避免重蹈前年向合資格人士派4,000元但行政費高昂、申請審批繁複的覆轍,還需要做出實效,盡量讓更多人受惠,才能引起市民共鳴和讚賞」;「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港府對惠民紓困不能歎慢板,須特事特辦,盡早落實」,「讓愈多市民感受到措施效用,才能緩減衰退對民生的衝擊,亦讓人感受到港府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的施政新風,重拾對政府的信心」。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20-01-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