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丟掉幻想 解放軍為陸台「終戰」作哪些準備?

2020-10-03 11:40:25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從軍借問所從誰,擊劍酣歌當此時。」這兩句詩,出自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的《送渾將軍出塞》,詩人為激勵當時的右武衛大將軍渾釋之出征邊塞,特作此詩贈別。近來,中國周邊的局勢也有點不穩,西部的印度,東部的台海都作狼煙乍起之勢。關於中印,筆者已有文章論述,在此不贅,此番想重點講講台海局勢。

今年以來,隨著民進黨贏得島內大選後,蔡英文當局似乎也看準中美貿易戰的時機,在不斷集權、進一步壓制島內其他反對勢力的同時,大力推行台獨政策,多次挑釁內地的底線。台海局勢上,和平統一的大門也似乎正緩緩關閉,近期中國東、南和中部三大戰區,接連在台海附近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意在釋放信號: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做好了武力解放台灣的準備。而從這幾年解放軍的一系列動作來看,仿佛都是圍繞著解放台灣而準備的。

編按:師改旅改革完成後重新編組的十八個集團軍及五大戰區。五大戰區本身就明確針對不同方向的威脅,而中部軍區就作為總預備隊,支援不同方向的戰區部隊。集團軍下大部分師都被解散成各類型合成旅。(網絡圖片)

第一樁:軍事改革

回顧2016年解放軍的軍事改革,除為了精兵簡政以外,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解放台灣而準備。重新劃分軍區,讓對台的軍隊更能集中兵力,同時師改旅也讓對台的軍隊拋去了以往大而繁瑣的架構,對台作戰更加簡便。特別是對空軍的改革,不但擴大了規模,還賦予了空軍更多作戰權利。而新建的資訊支援保障部隊,也讓軍隊的電子資訊化能力更強大了。

編按:解放軍各類型合成旅規模大約在四千人左右,部隊人數雖比師少,但載運、轉移及補給更容易,而且具備多樣化的合成戰力,資訊作戰能力也相應提高甚多。其較大缺點是持久作戰時容易消耗太多。(網絡圖片)

第二樁:裝備更新

除了軍隊的制度改革以外,自2016年起,沿海對台的部隊也都開始進入緊張的裝備更新。首先是東部和南部戰區,5個集團軍——71、72、73、74和75集團軍全部開始了重裝備的改制,開始汰換原來所屬的很多老舊、重型的裝備(如「96式」主戰坦克、「83式」榴彈炮以及舊款步兵戰車),全部改成輕便適合渡海作戰「15式」輕型坦克、「04式」履帶戰車以及「09式」輪式戰車。

編按:已開始生產的直8L是一架只保留直8(法國超黃蜂授權生產型)動力及傳動系統架構、機身、引擎與航電超改的中重型運輸直升機,不但有效解決直8實用運載能力的限制,大幅加闊的機身更可以搭載更多兵源與裝備,同時左右兩個機身油箱更進一步加強最大有效航程,作為遠距離步兵與裝備投射,這點很重要。(網絡圖片)

其次,一線對台軍隊全部配齊直升飛機,從「直10」、「直19」攻擊直升機到「直20」和「直8」改通用運輸直升機;另外,作為現代戰爭中爭奪制空權的關鍵部隊空軍,更新力度更大。除通過團升級為旅來增加一線戰機的數量,解放軍所有的新型戰機還優先派給這兩個戰區的空軍。

編按:殲16所搭載的疑似長程空對空導彈。由於配備主被動的雷達與紅外制導系統,在中繼導引平台(例如隱身飛機、隱身無人機與極高空大型無人偵察機)作目標指示下,不但可攻擊後方笨重的運輸機與預警機,甚至連剛升空而未及作出規避動作的戰鬥機亦可能成為被狙擊的目標。(網絡圖片)

目前從公開的新聞資料來看,中國東部和南部戰區早就全面換裝了三代和四代戰機。最近在台灣海峽巡邏的主力已經是「殲16」、「殲11BS」和最新的「殲10」戰鬥機了,而且兩大戰區所屬的電子戰飛機部隊的預警、反潛等飛機也全部到位,開始了在台海一線的戰備巡邏值班。

筆者簡單估算,若以臺北為中心半徑800-1000公里範圍畫一個圈,在這個範圍內解放軍空軍就有30幾個機場、1000餘架各種戰機,還不包括解放軍裝備的無人機。這幾年武器的更新換代,已經讓解放軍對台灣佔據了可謂壓倒性優勢,遑論解放軍火箭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彈道導彈了。

編按:必須指出,內地其實在本年一月時剛推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局部動員,展示了在緊急關頭調集物資及專業人員的決心與能力;令人覺得奇怪的是,台港地區及外媒普遍都沒有意識到這點。(網絡圖片)

第三樁:政治準備

相比軍事準備,內地在政治上的準備更為充分。早在2005年中國人大通過的《反分裂法》,就已為必要時的武統給出依據。針對今年台灣的一系列動作,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在9月18日的發佈會宣佈,東部戰區在台海附近組織實戰化演練,就是針對當前臺海形勢、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所採取的正當必要行動。東部戰區和網友們也在微博上直接互動:「丟掉幻想,準備戰鬥!

其實,應該丟掉幻想的不是解放軍,解放軍從來「台獨必打」,不報任何幻想,而且時刻準備。應該丟掉中國任由「台獨」坐大,以及中國對美台檯底交易無可奈何幻想的,似乎是台灣當局和美國。

編按:印度雖都是軍事強國,但其軍事裝備以外購為主且購自不同系統,國產軍事工業不振,後勤整備能力其實較弱,甚至連較次級的裝備都需外購(例如禦寒帳幕及大衣均購自中國),諸如軍隊前線伙食也出現問題,質量差劣,單就部份後勤系統而言,甚至可能不如一些中型國家。(網絡圖片)

如若開戰 如何應對兩頭夾擊?

雖然說中國人不打自家人,但是如果一心蓄意分裂中國,那戰爭仍是唯一解決辦法。目前來看,內地已經做好一切對台準備工作,國內民意對於統一祖國基本上也是支持,在對台政策上最終走向武裝統一,也不足為奇。那麼如果內地對台作戰,要注意什麼?還有目前不能忽視的,中國另一個戰略方向也有來自印度的壓力,面對這兩頭中國政府,應該如何選擇?

筆者認為,這兩點沒有根本的衝突。若是兩邊有意或無意聯手對中國施壓,那就是一個「」字。以中國現有國力和軍力,同時應對東西兩方的戰爭,問題不大。東南兩個戰區的五個集團軍以及海空軍部隊,面對台灣當局是優勢顯著;而在西部戰區的兩個集團軍以及邊防部隊,面對印度當局都不落下風,再加上作為全國戰略預備隊的中部戰區的三個集團軍,可以支援兩邊作戰,軍事上來說,中國並不懼怕兩邊同時開戰。

印軍在西線用兵其中一個最大困難是該區公路的運力不高,若在冬季則更易受封鎖,數個師的給養頓成疑問。(網絡圖片)

但是假如這兩場戰爭真的同時爆發的話,中國在東西兩邊的應對是不一樣的。在西部高原地區作戰,拼的是後勤,解放軍只要以自己強大的實力和後勤保障,穩紮穩打即可,印度的國力和後勤保障能力,註定不可能在高原上打一場持久戰;而在東部的戰爭,最忌諱被對手拖入持久戰,一旦對台作戰時間長,就會給外部勢力介入的理由。所以兩場戰爭中——對印作戰不能急,對台作戰不能拖。

在內地軍迷圈中,有一句笑話是「打過台灣去,解放林志玲」,雖然志玲姐姐已經遠嫁東瀛,改名黑澤志玲,但是台灣仍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著對於中國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

編按:相對而言,台灣方面卻因各種文宣及媒體的錯誤宣傳,對於大陸及解放軍的決心及動員能力有很大的誤解甚至接近脫離現實的地步:例如一直作為"開掛版美軍"的解放軍假想敵部隊藍軍旅,卻被說成是"八成"的國軍;四架MQ-9可以"斬首";國光兵棋推演己方可以打出"宇垣纆"式壓倒性大勝;大學生指可以用雄三炸掉自己的核電廠以"污染"對岸;甚至有大學生的社交平台大叫打贏大陸然後迫他們割讓廈門......真正的危險,不但可能在於一方的不知戰,更可能在社會上下過於脫離現實的想像而下的錯誤"戰略決定"......(網絡圖片)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10-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