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無雙直傳:探討如何改善香港施政[答問篇]

2022-01-10 13:47:18 最後更新日期:2022-01-10 15:59:13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上一篇博評(依托現代軍事理論 探討如何改善香港施政〔上〕)發布後,有傳媒朋友向筆者提出了疑問,因此在續寫下編之前,在此先對上一篇作解答及補充。

蕫梁林鄭各有缺失

傳媒朋友:文章提到,「董建華的發展政策不夠宏圖遠見嗎?梁振英不夠雄心壯志嗎?林鄭月娥不夠了解政府行政運作嗎?」看來這些都是他們的優點,那麼他們欠缺的又是什麼?

筆者:實際情況很複雜,他們各有不同缺失,亦處在不同的社會情勢中。

簡單來說,董建華提出了很多重大計劃,如教育改革、八萬五建屋、中藥港、數碼港、強積金、領匯、西九文娛藝術區等;政治上解散兩個市政局、推行高官問責制。先不論,這些計劃是對是錯,但現在看來很多都是有遠見的,例如當日群眾反「八萬五」,今日群眾卻埋怨樓價高,甚至成為近年政治風暴的深層原因。近年,深圳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但當年數碼港計劃行前很多,最後數碼港計劃淪為地產項目,在實行中不能達到預期,是另一個問題,但不能否定這計劃的遠見。高官問責制原本是推行責任制,當然日後發揮不到原有功能,無人問責是另一回事,不能否定他看到施政需要改革的遠見。

董建華的缺失是他行政經驗不足,而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是忠於殖民地的官員,無論計劃設定如何美好,都可以在官僚機構實行細節時拖跨你。而且當年香港經濟低迷,又有沙士疫症,二十三條立法等,提供了反對派大量政治能量進行攻擊。董建華在剛回歸,特區政府立足未穩,就推行太多宏大的計劃和改革,又沒有考慮行政權實際在陳方安生手上,無細心考慮如何推行計劃和改革會遇到的阻力,這就是他的缺失。

經過曾蔭權時期,香港樓價已升到影響市民生活的地步,梁振英是最有雄心壯志解決樓價、民生問題的一位特首,開拓邊境禁區,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重新成立扶貧委員會、成立金融發展局、經濟發展局。可能他看到董建華不是公務員出身而掌握不到行政實權,為了更能掌握政府行政運作,加強行政主導,提出將政府改組為五司十四局,一改殖民地時代的三司架構。當然這會加大政府開支,亦因此被反對派攻擊為政治分贓,架床疊屋;而一改殖民地的三司架構,加強特首的行政權力,也是動搖英治殖民地體制的根本,反對派和忠於殖民地行政官僚自然會同你死過,加上梁的作風較硬朗,雙方自然衝突不斷,這個五司十四局的架構重緛最終被否決。

梁振英的缺失同樣是沒有公務員支持。當然,以他的強勢作風,即使公務員隊伍不願意,始終也要做些事情來交差,但他動了殖民地體制的根本和既得利益的奶酪,沒有預判到反抗力量如此之大,這是他的缺失。

林鄭月娥是公務員出身,當然能駕馭公務員行政体系,能掌握行政實權,而且她本來與反對派關係不錯,又沒有動既得利益的奶酪,原本可以順風順水。但她的缺失如同一般公務員官僚思維講程序,不夠靈活彈性,加上前朝殖民地官員的訓練又只懂執行,不懂制定政策,在積壓以久的民生問題上,民怨壓力增加的社會情勢下,不改革,不解決民生問題,緩和中下階層和既得利益階層的矛盾只是在等死。

加上中美博弈的外部形勢,「戰場無情」,即使與反對派幾好關係都無用,當反對派火力全開,反對派群眾迅即視她是叛徒,出賣港人(殖民地前朝官員卻任特首打壓港人)。再因為官僚思維反應慢,加上西方價值觀多多少少讓她早期對暴亂的處理上有同情傾向,在建制派群眾眼中,她是二五仔(出賣建制派者),在特殊的時空環境下,弄到兩面不是人這就是她的缺失。當然,香港經歷這數年風雨飄搖,仍穩如泰山,筆者不能不認同她的行政能力。

「浮泥區」不止一個

傳媒朋友:你寫到「無可否認反對派或者既得利益集團,就是香港改革的浮泥區,但更大、更關鍵的浮泥區卻是香港政府」。但有時反對派提出的民生問題也是改革動能,那你有何看法?另外,香港政府的定義是什麼?特首?官僚?還是兩者的總和?是吸納不到反對派對民生問題意見進行改革嗎?

筆者:我指的香港政府分兩部份——執行行政的「公務員體系」和制定決策的「政治委任體系」。但現任特首是公務員出身,決策體系也看到官僚作風。官僚作風反應太慢、大市場小政府的思維,非官僚出身的特首,又基於其他原因,基本上是吸納不到反對派對民生的意見進行改革,不過梁振英重開扶貧委員會,其實是合乎反對派左翼的見解,而且建制內部對改革一樣有阻力。

傳媒朋友:那政府的定義即不只是特首本人,還有整個權力架構,包括反對力量的反作用力?

筆者:對。反作用力也是一種建構,雖然不是建構本身,但因建構存在而出現。反對派既可推動改革(對民生問題的意見),也可拖跨改革(當政府想改革,反對派什麼都反對時),但問題是香港過去,反對派的破壞作用大於建設作用,特別是最近數年的政治風暴,這涉及到香港的歷史原因、中美博奕、外部勢力等國際及香港內部因素。不過我要提醒的是,美國兩黨政治,反對派長期存在,但近數十年內美國社會不止沒有改革,民生問題沒有改善,貧富差距更日益嚴重,美國1%的富人財富超過美國中產階級的總和,美國社會愈益分化,但美國內部從無人認為要改革,所有的錯都是對方做成。

另外,我也想補充一下,建制派內部一樣有浮泥區。建制派內有不同階層、不同利益團體,上篇文章關於浮泥效應的註中說到,組織內部人員不夠團結,遇到危機,就可以是浮泥;多方合作者目標不再一致,各有各的打算時,項目合作就變成浮泥區。現在香港的危機表面上解除,但穩定局面的政治利益,卻可動搖建制派內的合作性,何況無論建制派和反對派內,一樣有既得利益者不想香港改革,所以在香港變革問題上,建制派內部一樣有浮泥區。當然我仍然認為,最大的、最關鍵的浮泥區是香港政府本身。

香港不改革則亡

傳媒朋友:「效能作戰論」中,何謂效能?效能一詞是否比較空泛?

筆者:是的,是比較空泛,這是「效能作戰論」的缺點。但「效能作戰論」導致世界上的軍事改革,甚至是軍事組織上的改革。

我們要知道,軍隊是十分講究傳統、層級的結構組織,不同部門之間,軍區之間,各軍種之間的既得利益錯綜複雜,最後都要改革,為何?因為要打勝仗就要改革,否則只會被敵人壓在地上磿擦,被動捱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現今香港正值處於中美博奕的浪尖,中美博奕的其中一個戰場,香港自身的發展又遇到瓶頸,不發展則沉淪。香港的改革,在國家、中美博奕的層面來說,香港的穩定是「國之大事」;以香港自身發展來說,香港的改革是「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既然,「效能作戰論」能提供香港改革方向,為何不具體探討下呢?

 

作者為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1-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