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扁鵲:某些人眼中的次生災害

2022-04-21 23:16:45 最後更新日期:2022-04-22 10:40:56

 anaes3編按:上海當局強徵某社區作為新冠中轉設施,造成民眾與抗疫人員衝突。單看口號,可能也會喚起港人某些記憶:2020年初時,什麼人在阻止政府成立地區檢驗中心及徵用未完成公共改成隔離設施呢?某程度上,這是否又是NIMBY發作?(片段來自YOUTUBE擷圖)

 

這幾天境外和本地的媒體,都在極力渲染上海因疫情嚴峻而引發的「次生災害」,也得到一些市民的附和。例如為加強安置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上海政府強制徵用浦東某社區,驅離原住戶爆發警民衝突,影片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另外,媒體也放大了個別因小區遭封鎖而出現的意外個案。

這些媒體和市民對所在地的「次生災害」真的一無所知,還是為了某種隱藏的目的避而不談,外人無從稽考。事實上,所謂的「次生災害」在每個遭到疫情蹂躪的地區都存在,並不單獨發生在採取封城措施的中國。全世界包括香港在內,所有沒有像中國那樣採取嚴厲防控政策的國家和地區,由海量染疫人數導致的醫療需求激增,令公共醫療無法承受而造成的系統性崩潰,確使很多未受感染的人也成為了無辜受害者。

wp3448編按:世界各地因疫情而死亡的人,並非一定是新冠而死,不少都是因為醫療系統崩潰、失去及時救治而死。相對於醫療系統性崩潰,眼前的次生災害其實不值一提。(圖片來自YOUTUBE擷圖

 

以香港為例,衆多患有慢性疾病的市民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沒法在各類診所如期覆診,因而令病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不少輪候非緊急手術的病人,手術約期也被無限往後推遲,無論如何也談不上是理想的狀況。另外,那些受感染後未能如期進行血液透析的腎病患者,未能進行化療的癌症病人,未能即時接受心臟血管手術的心肌梗塞患者,未能獲得呼吸機的哮喘患者,未能獲得人工心肺機的瀕死病人,甚至因醫療系統的崩潰而有性命之虞。

anaes編按:根據醫管局資料,香港五間創傷中心分別位於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瑪麗醫院、瑪嘉烈醫院及屯門醫院。以上任一間醫院若因故暫停相關服務,香港的創傷醫療能力會被削弱至少20%。(圖片來自連結)

 

過去一段時間,若干意外中的嚴重創傷患者,由於肇事地點附近的創傷中心被改為治療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不接收與該病症無關的病人,因而要被救護車長途跋涉地轉送到其他醫院,耗費在路途中的時間比往常增加倍數。很不幸地,當中有一些人最終未能逃出生天。這些傷者若依正常途徑被送到附近的創傷中心,是有機會被救回的。

除了醫療上的問題,西方國家和香港在經濟民生方面,也因疫情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單就本地而言,因社會活動減少而引發的大量小商戶結業,使不少市民不是失業,就是收入驟減,社會各方面的持份者均苦不堪言。政府庫房由於曠日持久的防疫支出和補貼,財政儲備也日漸枯竭。面對看不到光明的盡頭,不少人在個多月前曾慨嘆長痛不如短痛,與其不知捱到何年何月,不如盡早封城,和病毒來個了斷。此等歇斯底里的掙扎,相信不少人至今仍記憶猶新。

 20220407072914588編按:當傳媒界集中焦點於上海的所謂次生災害時,故意忽略以下事實:上海現時疫情不但已變成平衡發展外,現時因新冠重症死亡人數仍是個位數!這又算是否某種一千步笑五十步的舉動?(網絡圖片)

 

這些如果不是本地因疫情失控而衍生的「次生災害」,真不知道甚麼才是。假如這些可以納入「次生災害」的範圍,那麼西方國家和本地的傳媒又有何資格嘲諷上海。至少推行嚴密防疫措施的上海,除了和我們一樣衍生出某些「次生災害」之外,卻能成功遏制住疫情擴散,阻止了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從這個角度而言,上海不是比西方國家和香港成功嗎?何以傳媒只針對上海的「次生災害」,卻對自己所在地的「次生災害」視若無睹,而且對病毒引起的「首要災害」不聞不問呢?是那些新聞從業員對上海沒有出現他們心中預期的「首要災害」,從而無法作出大義凜然的批判,還是另有原因,恐怕要他們對自己的同行進行一次採訪報道,大眾方能一窺內情。

anaes2編按:很多新聞從業員對上面的影像不會陌生,甚至多次親歷其境,但……是否傷口剛剛開始癒合後,就忘記自己所犯錯誤與教訓,繼續嘲諷其他地方(更可笑的是,那地方其實做得比你好)?還是因為親人幸運逃過一劫,就根本不當教訓是什麼一回事?(片段來自YOUTUBE擷圖1擷圖2)

 

我越來越覺得不可思議,往日的記者都有分析事理的頭腦、妙筆生花的文釆、客觀公正的態度,但不知從何時起,這些正面的印象在腦海中逐漸褪色。熱切期待這個曾經承載真相和使命的專業,以後可以回復昔日的舊貌。

不期然想起《聖經》裏耶穌基督說的一句話:為甚麼看見別人眼中的刺,而沒看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扁鵲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4-2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