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即將來臨的第四世代坦克時代(正傳篇-上)

2022-11-29 00:42:37 最後更新日期:2022-11-29 13:33:13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Discover EMBT future concept of Enhanced Main Battle Tank jointly developed by France and Germany 925 001EMBT總算有其概念車出現,其底盤似乎以豹2型為藍本,不同點在於砲塔。其砲塔的確有第四代坦克的特色—盡量壓縮砲塔空間並加強火力。不過因為需要額外增加的搖控火力和雷達(APS用),整體體積仍然巨大。(圖片來自World Defence Journal)

 

戰後第四代坦克因為冷戰結束和國防預算都集中到海空軍建設中,整個研發都中斷多年後,大約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有眉目,其中有較大成果的當屬俄國,至少成形的有Object 195計劃(原型車測試中即放棄量產)以及T-14坦克(但因預算限制還未定式量產),包括後起之秀中國在內,其他國家也在2010年代開始跟進。不過比起原應於1990年代出現的第四代戰車而言,發展方向好像又不大一樣。

EV jjiaX0AYj P4T-14坦克雖號稱第一種正式服役的第四代坦克,但火力上並沒有顯著提高,且因其價格高昂且系統複雜,現在還只在預量產及持續測試階段,之前只在叙利亞戰場上幹過實戰測試。(網絡圖片)

 

盤點現時出現的第四代坦克,真正成形的只有T-14(這點甚至有可議之處),法國展出的EMBT仍是原型概念車,德國萊恩金屬的KF-51與美國克萊斯勒的ABARM-X只是廠方自己的概念車,而且前者只是利用豹2底盤進行大改的概念車,後者則更接近十多年前規劃「未來陸地作戰系統(FCS)」時曾規劃過的輕型M1A2的實現版而已,真正的四代坦克還未展示;美國曾展出三種未來坦克的模型,但沒有講清楚選型情況,至於宣傳片段中中國的方案,部分畫面十分模糊,更可能只是概念車,姑且當它就是解放軍第四代戰車的選型吧。

DZWrOC德國與美國兩種所謂新世代坦克,到華文媒體卻給實錘成真正的第四代坦克。事實上兩者都是廠方自己的概念車,兩者更像是加入部分第四代坦克概念的現役坦克重大改良型,或者用於爭取使用原有車型的海外市場買家。德美軍方從來沒有承諾過會購買這兩型車。(網絡圖片)

 

綜觀已出現的車型,可見現在戰後第四代坦克發展形勢比較奇怪,大部分都用上二人 / 三人車組(德國KF-51實際上是四人車組,但多出來那個只是無人機操作員)、砲塔無人化、自動裝填等,動力也開始採用混能推進或加裝發電機(主要和電力需求有關),詭異的是大部分構形似乎沒有多大變化,甚至砲塔雖然已無人化(除KF-51外),但仍相當龐大,甚至有愈來愈大的感覺,可以說十分保守。

main qim美軍去年年中非正式展示的三種未來坦克選型,但不知是什麼廠的提案還是自己的研究方案,也沒有基本資料,由傳統車型到較激進的大改型號都有,但至少其中兩種仍承襲美軍自M1以來大車體大砲塔及砲塔大彈艙的傳統,甚至連明顯的無人砲塔構形都是巨大無比。(圖片來自連結1)

 

這有可能和更多觀瞄裝置及支援系統需要裝在砲塔上有關:自動裝彈機、無人機收發裝置、數據鏈天線、主動防禦系統、雷達或雷射警告器等,甚至可能需要備用電池或發電機。由於砲塔仍然是全車最高之處,很多傳感器還是要裝在砲塔上。

Screenshot 20221123 235922 Facebook解放軍宣傳片中出現的疑似第四代主力坦克,車體似乎是由15式輕坦克或99A型主戰車發展過來,無法肯定主砲口徑,但砲塔相當巨大且比較靠後,有點類似美軍未來主力坦克其中一兩個選型方案,而且似乎採用主砲塔彈艙設計,更大體積的前車身作為大的三人戰鬥員艙。由模糊片段推斷,砲塔可能是無人砲塔(因為比較扁)。(網絡圖片)

 

在上一次四代戰車發展的高鋒期,很多新的戰車構形都被探討過,最後仍是無疾而終,但這次的發展勢頭卻沒有引出一系列全新構形車輛,差距和現今戰車的發展未必很大,這又是什麼原因?

 Screenshot 20冷戰時預想中的歐洲大戰,歐洲依靠的是具空中支援及裝甲兵、機械化步兵加反坦克導彈互相支援的機動防禦,蘇聯則是利用裝甲集群大縱深作戰進攻。事實上,在冷戰大部分時間,蘇聯主戰坦克集群在充足的機械化步兵和砲兵火力支援下,具備質與量的優勢,北約所能依靠的只有較佳的指戰能力、有效射程較長的主砲和反坦克導彈、空優甚至戰術核武方能「支持」著進行阻擊戰,直到美軍增援大舉登陸為止。這時蘇軍更注重基本性能夠強且較易大量生產的戰車武器;西方為追求壓制數量優勢,要求更長射程及準確性的戰車砲,同時依賴空軍、直升機、反坦克小組及各類步戰、反坦克導彈驅逐戰車盡量消耗蘇聯大縱深的衝擊。(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新世紀的坦克運用?

有一點需要留意,冷戰後裝甲集團的對決已變得相當稀有,能用上的主戰坦克,大都是作為支援步兵及協助攻堅的利器,某程度上就是回到一戰當中。這點尤可體現在反恐戰爭、2006年以軍入侵黎巴嫩、頓巴斯內戰及俄烏戰爭當中。這種情況下,坦克更易受到四面八方的攻擊。由於需經常協助攻堅,遇上地雷或IED的機會也大大提高,而且地雷更易令行走機關受損,一旦失去行動能力,除非立即有裝甲救護車拖走,否則車組員還是需要走為上著。

3173001以色列馳車和土耳其豹二型坦克在黎南與叙利亞的「吃土」,很大程度上也證明沒有經過裝甲升級的第三代主力坦克,在面對住民地戰爭時生存性仍然堪憂;以色列在是次行動中有22輛戰車被擊毀,而土耳其2019年攻擊庫爾德人時,豹2A4飛頭、前車身消失(豹2的另一個主彈艙其實就在車頭右側)的景像尤令人深刻。(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故前三十年的上世代坦克發展更側重城市戰及防御能力的提高,一堆堆裝甲套件、城市戰裝備、自動機槍 / 機砲模組及主動房衛系統(APS)等都往坦克上堆;因應聯機指揮與步戰協同的指揮及目標搜索網絡火控愈加普遍,車長及砲長的視野也因多光道環迴式車長 / 砲長鏡以及車身各類鏡頭及光學探測儀而進一步擴展。

任務的需求對於次世代坦克選型本身就帶來很大衝擊;冷戰後期規劃的次世代坦克打的是北約華約在歐洲大陸的傳統裝甲戰延續,故更厚的前裝甲、更重型的主砲及因應車體裝甲需求大增而導致的砲塔縮小化、無人;然而冷戰後坦克運用特性的改變,對抗坦克的需求減少,但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日增,對傳感器、防加裝甲及額外的機槍 / 機砲火力需求卻愈來愈大,反而導致新時代陸軍對於現有坦克的需求不斷改變,同時也因為需求不同,第三代改良型坦克和次世代坦克的差異,似乎變得愈加模糊……

62f598f4306b6300192a82c0據知是戰場上第一架被擊毀的T-90M坦克。俄系坦克比較大問題是車身體積較小,無法有效擴大空間以安裝更多物理防禦,以致有一定缺陷的彈盤設計被小車身及較少的物理防禦的問題進一步放大。不過多次攻擊都表明俄系車現有的爆反裝甲設計對於非攻頂彈葯仍有很不錯的防禦能力,同時車身中彈後也很難立即引燃(和氣體鎮火系統有關),令車組員有較多時間逃生。至於面對攻頂彈葯的威脅,其實就不單單俄系車,基本上所有現役西方坦克都是無解的。需要留意的是,經由稍後公開的戰鬥片段顯示,這台T-90M其實是行走裝置中彈或中雷,動彈不得,結果友軍在乘組員撤退後自己開砲擊毀的。(圖片來自烏克蘭國防部)

 

(待續)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11-2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