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泰國海軍船難 重火力小艦難以生存?

2022-12-21 17:12:50 最後更新日期:2022-12-22 11:19:35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received 3389425524651593泰國海軍護衛艦克拉武里號(中國製053HT型)在入夜後趕到現場,但素可泰號此時已傾覆且無法扶正。另有指當時該艦人員超額18人,暫時還不知這18人是否軍人,也不知為何會多了人在船上。(圖片來自World Defence News)

 

2022年12月18號接近凌晨時份,一艘排水量不足1000噸的泰國海軍美製護衛艦在暹羅灣執行任務時,忽然遇上惡劣天氣,船身傾惻後無法復原,而且湧進入艙的海水引發電力系統癱瘓,結果全船因無法以電泵排水而徹底傾覆,最後沉沒。截至文章完結前,泰國海軍只救出76名官兵,至少6名水兵已身亡,23人仍然下落不明,有指可能已來不及逃生,與船同沉了。

該艦名為素可泰號(HTMS Sukhothai),是拉達那哥欣級輕護衛艦的二號艦,滿載排水量不足1000噸,卻有堪比3000噸級導彈護衛艦的火力與偵察能力,甚至比同期的蘇聯1124型反潛輕護衛艦有更重火力。

由船員拍攝片段可見,黃昏時該船仍可航行,但已傾斜至幾乎無法扶正的地步,來自以下Twitter網址

 

照理,二戰後美國幾乎沒在自家生產的軍艦上塞如此離譜的重火力,廠方也沒需要這樣搞,不過這種超重武裝美系輕護衛艦有其歷史軌跡的:60年代初古巴飛彈危機後,美國已開始設計一種火力較強且航速較高的巡邏艇,以對付蘇聯地區盟友小型海軍的砲艦、飛彈艇之類。這種大型巡邏艇就是後來的阿什維爾級(共17艘),而阿什維爾級也因用來驗證飛彈艇搭載反艦導彈的可能性,算是美國飛彈艇系譜的開始。

244316CPGMM MK-15(巴拉薩級)及PGMM-MK16(拉達那哥欣級),雖然兩者同船體,但火力及上層結構上前者似乎更克制,但後者則誇張到連初學者都察覺到上層結構及武裝太過擠擁。(網絡圖片)

 

設計及建造阿什維爾級的塔科馬造船廠承著這種較現代化巡邏艇,之後也由此搞出PSMM MK5導彈艇並行銷四國,連國軍海軍也買了兩艘。不過似乎看見這種導彈艇在執行更遠距的任務時沒有優勢,而很多小國海軍也想有小型而火力強大的艦艇(航程 / 續航力並非必需),以面對部份鄰國蘇系小型導彈艇的威脅。是故他們以導彈艇為藍本放大設計,而且噸位增加至接近1000噸的小型護衛艦 / 巡邏艦,代號分別是PGMM MK-15及與其船體相當但火力更大的PGMM-MK16。沙特訂購的是前者,即日後的巴拉薩級,後者則只有泰國的拉達那哥欣輕護衛艦。不過船廠的思路正確,但在軍用市場上還是面對歐洲廠商的嚴酷競爭,最後賣出的也只有這兩型六艘。

grisha231友鶴號為日本帝國海軍千鳥型水雷艇(即魚雷艇)的第三號艦。千鳥型的出現和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有關,該修約增加了對驅逐艦的噸位量限制,但又不限制600噸以下艦艇,故日本海軍謀求建造一種600噸排水量而艦砲、魚雷火力相當於1200噸級驅逐艦的魚雷艇,以迴避條約限制。然而本艦因只顧強化武裝,不但超重且重心太高,穩性極差,就算加闊水上船身亦沒有用。1934年3月,訓練中的友鶴號遇上惡劣海象而翻覆,後被日本海軍緊急拖回港口,仍只能救出13人。及後千島級所有同型艦都增加壓艙物及大幅削減武裝,將重心減低並把復原性回復到合理水平。(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噸位小、強火力」這點看似矛盾,但現實上的確存在,這是因為艦船設計除噸位和火力外,還包括很多因素如續航力、航速、適居性、平穩性、防護能力等等,只要在這些要素上有所取捨,噸位與火力就不會顯得不太矛盾。例如很多小國海軍寧願透過犧牲續航性來取得這種優勢,艦船設計企業也更願意這樣搞。

當然也有更為極端的情況,例如美國海軍三十年代前的戰艦就較喜歡透過犧牲航速來提升戰列艦的攻防能力;戰後大多數海軍都使用鋁合金材料(削弱防護能力)來減輕結構重量、換取自己想要的性能;當然,更出名的還有日本的「邪路」—犧牲防護能力/艦體強度、適居性甚至穩定性,來不斷強化艦隻的火力與航速。這當然產生了性能十分出眾甚至特化的水雷(魚雷)艦艇群或搭載量巨大(但艦身非常高)的大型航母之類,但也搞出不少翻船、斷開之類和艦體強度與重心有關的嚴重艦船意外,例如第四艦隊事件、友鶴事件等。

grisha5 DNSC9700231與素可泰號接近同年份且同時千噸級小型護衛艦的蘇聯海軍1124型小型反潛艦及意大利的密涅瓦(智慧女神)級小型護衛艦,前者只比素可泰小一點,火力接近但盡量保持低重心及穿浪性;密涅瓦在構形上和素可泰有幾分相似,但多200噸,且火力也輕得多(例如取消近防砲、反艦導彈和防空彈的備彈),射控雷達也綜合成只用一部並同時控制艦砲與防空彈。(圖片來自FAS及Seaforce.org)

 

回看戰後的西方海軍,保持較小型艦隻、以犧牲部分性能換取重武裝的,多是位於地中海周邊的國家如意大利或以色列,基於面對戰略環境不同,他們更傾向選擇更重型的火砲與導彈武裝,但因為其活動範圍集中在地中海,在平穩性上(例如重心高低)可以犧牲一下。然而,塔科馬造船廠在設計PFMM MK-15及PFMM-MK16時似乎更為極端:沙特主要作戰海域在波斯灣,MK-15雖然武裝也很重,改良自導彈艇的船身乾舷似乎也過於低矮,但船樓還是比較短,重心會較好控制,沙特在操作時難度沒那麼大;然而MK-16型的火力配置對900噸級且乾舷太低的船身上已相當離譜,而且還乘機加長加高船樓,甚至連點防空飛彈也加上去,穩性必然是個嚴重問題。更重要的是,這船雖然作業主要地點似乎也是暹羅灣水域,但該海域其實西接南海西部,風浪上幾乎肯定比地中海或波斯灣大,是否真的適合這種武裝到牙齒的小船發揮?

泰國海軍對此型的選擇也相當詭異,現時很多購艦的內情也無法得知也沒有文件資料可查證(畢竟這軍購案也有三十多年歷史,塔科馬船廠廿年前也已關門大吉),但撇開可能的弊案等因素,還有些合理懷疑,可能令泰國海軍作出無奈選擇:

 

thailand corvette 442 sinking3由右邊圖片可看到入黑前,該艦己經傾斜超過40度且無法扶正。泰國軍方發言人指該艦最終翻至超過70度,海浪甚至由煙囪打進引擎艙,令主機熄火。不過柴油主機在70度翻側的情況下是否仍能運轉,是令人懷疑的。左圖為該艦徹底翻覆前所拍影像,可見水線下船身由水線開始已呈深V結構,且幾乎全個船底都是深V,這是為了減低水阻及提高航速而設計的,基本上大部分高速導彈艇也是如此。然而在火力重又高重心的船上這樣設計,意味艦艇儲備浮力明顯不足,在惡劣海況下穩性亦不佳。單就這點而言,整船設計似乎很不合理。(圖片來自軍武狂人夢)

1. 八十年代暹羅灣周邊潛在的對手(如越南及馬來西亞海軍)都有相當多魚雷艇 / 導彈艇、小型護衛艦以及空軍作支援,但翻查泰國海軍當時序列,是連一條裝備防空導彈的軍艦都沒有。本艦可說是第一艘泰國海軍裝備的防空導彈艦,裝的是意大利阿斯派特點防空導彈,連備彈足足有24枚。若塔科馬船廠提供的方案就已可選配這種導彈,對於泰國海軍而言是極吸引的選擇。

2. 泰方是以此艦作為快速攻擊艇隊的旗艦 / 指揮艦,為攻擊艇隊提供防空警戒和支援、指揮能力,加上該部隊的其他巡邏艇 / 砲艇都是購自塔科馬造船廠,若購買該廠的其他艦型,在通訊與指揮系統上可以更容易匹配;

 3764908992000年後,財政回復較充裕狀態的泰國海軍開始購買較大型的OPV,逐步取代舊有的小型護衛艦或巡邏艦,這批艦有較好的續航能力及持續作業能力,同時排水量增加不少,但火力也減輕甚多,寧可具備直升機操作能力都不願加太多武裝。圖左是購自英國的河級巡邏艦HTMS Krabi,右為2005年購自中國滬東中華造船公司的HTMS Pattani。(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3. 泰國海軍在長年大陸軍主義的軍方下,在資源競爭上長期處於劣勢,加上下訂單那幾年泰國經濟處於停滯階段,政府的軍備追加預算幾乎肯定不夠,難以購買更大但火力、雷達配置更平衡的船型,若塔科馬用較便宜的價錢搞一條全能小艦給泰國海軍,對方的確也很難不接受。

4. 自越戰開始,泰國就成為駐越美軍其中一個大後方基地,且亦讓泰國軍隊在防務上愈加靠向美軍,連制式都美軍化,而美軍也利用類似資助以色列的形式每年資助泰國國際經費。根據Aid Imperium: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Human Rights in Post-Cold War Southeast Asia一書援引資料,指出80年代前半葉美國資助泰國的軍事援助平均每年達1.5億美元(2016年幣值),要知道通常這些軍援是要以購買美國軍事器材或維修服務為合約要求的,合理懷疑拉達那哥欣級輕護衛艦就是用軍援購買的。由於美製大型護衛艦並非泰國能負擔的,而輕型艦艇上美國只有塔科馬等少數船廠可以供貨,泰國明知可能有操作顧慮也要接手其實並不奇怪。

 A port bow view of the Thailand missile corvette HTMS SUKHOTHAI PF 2 moored at a pier cropped由預算年份去看,拉達那哥欣級應該是在84-85年間批出撥款的,恰巧這兩個財年又是80年代以來美軍提供軍事資助最高的兩年,接近每年2億美元的水平。以這兩年的款項中至少一部分購艦,似乎不是不可能的事。(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後記:理論上,對預算有限的小國海軍而言,小而火力旺盛、功能「齊備」的軍艦,其實還是十分吸引的,畢竟理論上所需人力和維修成本可以較低,而且在小規模近海衝突中這種旺盛火力頗有優勢。然而這類軍艦的問題同樣出眾,例如重心太高、儲備浮力較小等,操作及安全性上古往今來都是問題。冷戰後這類「小戰艦」似乎也愈來愈小見,除了國際關係放緩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武器及電子系統的造價上升很快,隨時已超過船艦成本的一半,船隻加大所增加的成本反而在可接受的水平內,加上自動化操作系統的普遍,更大的軍艦在人手操作上的需求反而減低了,是故小國海軍現時的水面艦普遍都在1500噸至3000噸,火力配置也相對更合理,小艦裝巨砲的年代,除個別國家 / 地區的海軍外,明顯已不是時代所需了。

f9e9e63ab0ef9460cb9e6aa3c0911658以色列的薩爾4.5型導彈艇。由於操作海域為風浪較平緩的東地中海,火力配置上可說非常「過火」,但人家也知道需盡量減少上層建築以減低重心……(網絡圖片)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12-2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