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石琪﹕滬語舞台劇《繁花》 王家衛電視劇今年播

2023-05-09 10:53:04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2305091滬語舞台劇《繁花》宣傳海報(康文署圖片)

來自上海的滬語舞台劇《繁花》,不久前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三場:4月 28 - 30。

滬語就是上海話,可能是香港首次有講上海話的話劇公演?

說起來,上海話系列登上香港舞台就早有田淵源:就是越劇戲曲,和上海滑稽。最經典是 1954年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范瑞娟、袁雪芬)和 1962年電影《紅樓夢》(徐玉蘭、王文娟),影響了金庸(查良鏞)和 胡小鋒在香港 也合導了越劇電影《王老虎搶親》1960,夏夢反串江南才子周文賓、再 "反反串" 豆腐西施許大,由 上海越劇「畢派創始人」畢春芳幕後代唱;而李嫱飾演王老虎妹妹王秀英 則由「戚派創始人」戚雅仙幕後代唱。

此後數十年 常有越劇團來港演出。包括名家范瑞娟、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畢春芳、戚雅仙,和她們的弟子,甚至「尹派創始人」尹桂芳 和「尹派嫡傳」王君安。

至於內地舞台劇/話劇來港,印象中都說國語/普通話,除了講粵語的廣州話劇。

我好奇去看了《繁花》,雖然聽不懂,但有中英文字幕。其實我們看香港粵語片也慣於有字幕,世界各地不同語言的舞台劇有了字幕,就能打破界限。——事實上,有些香港粵語舞台劇亦曾在北京、上海等內地城市巡迴演出。

《繁花》頗有來頭,金宇澄的原著長篇小說得獎享譽,改編舞台劇也得獎。數年前甚至開始拍攝 24 集電視劇,由原是上海人的香港名牌王家衛監製和導演,據說將於今年九月開始播映。是否也有電影版呢?我不清楚。

今次演出舞台劇《繁花》是「第一季」,溫方伊編劇,馬俊豐導演。另有第二季,將有第三季,等於三部曲。

劇情開始於上海三個少男好友阿寶、滬生、小毛,在 1960年代成長,70年代幾經波折,同時交織着90年代中年的重大變化。也就是文革前後,而至市場化繁榮,幾乎完全不同世界的對照。——台上經常有影像投射三個年代的上海景物,構成懷舊和變新的「錯體」風情畫。

我不知道原著小說怎樣,此劇沒有直接提及那些年代中國翻天覆地的政治情況,而側重男女間的風情和情色。——原來60年代上海也有生日蛋糕,少女們衣着打扮不錯。隨後多了生離死別,有些女生被分配到遠方,有家庭被接管,亦有人變瘋,但劇中絕口不提文革,顯然要迴避禁區。

三個好友各有戀情,阿寶難忘失踪「變了魚」的心上人蓓蒂(是否投河自殺?),滬生與愛讀違禁詩文的女友姝華發生一夜情,她後來在東北嫁了朝鮮族人。描寫得最具體是小毛,與鄰居海員之妻銀鳳偷情,像烈火乾柴,海員回來小毛大受打擊,還與好友絕交。

90年代內地繁榮「娼」盛,花天酒地。阿寶做外貿生意,滬生做律師,都西裝畢挺,結交不少暴發戶和名女人,真是紙醉金迷、逢場作戲,小毛則消失了。——劇中90年代的風流韻事,主要是「至真園」飯店擅長交際應酬的美麗女東主李李,與阿寶的情緣,以及有夫之婦汪小姐與暴發戶偷歡懷孕的事件。

《繁花》小說原名《上海阿寶》,阿寶是整個長篇的主角,在王家衛電視劇 由英俊男星胡歌主演,他曾演《南方車站的聚會》。今次舞台劇由孫之鴻飾演,比較低調,事實上全劇男角都不及女角「色藝雙全」: 姝華、銀鳳、李李、汪小姐等的演員都有聲有色,亦比男角們主動有個性。

《繁花》第一季的特色,在於並非集中講故事,甚至來龍去脈不大清楚(連傳奇的蓓蒂角色也隱形,沒有亮相),而傾注於營造一個個處境場面。最突出是阿寶與名女人們前往江蘇常熟的暴發戶家中吃飯,圍坐於華麗圓桌談天說地,打情罵俏,猜拳行酒令,還談到大閘蟹什麼部位最精美。這類處境描寫,有些像《紅樓夢》。

結尾是張楷依飾演的「至真園」飯店老闆娘李李,向阿寶盡訴心中情,還道出曾經淪落風塵,被騙到澳門,受辱刺上玫瑰花紋身的辛酸經歷。

小說大概充滿不同年代的戲劇性,這話劇只用側筆和對白渲染,我的觀感是某些細節處境不錯,整體就交代不清,到喉未到肺。故事跨越幾十年,具體的曲折奇情或許要等王家衛電視劇來呈現。

原著用滬語上海話寫作,滬語屬於江浙的吳語,本來以蘇州話為主。清末描寫妓女與男客的《海上花列傳》就是吳語名著小說,後來張愛玲用國語翻譯注解,1998年台灣侯孝賢改編為電影《海上花》,男主角是梁朝偉。其實楊凡在1986年拍過澳門背景的《海上花》,但與那小說大有分別。——再說梁朝偉,在2007年李安導演《色‧戒》和今年程耳導演《無名》,都飾演日佔上海時期汪精衛傀儡政權的情報官,這兩部上海諜戰片都有重要的情色描寫。

《繁花》也使我想到王安憶小說《長恨歌》,亦是關於上海滄桑變遷的名著。描寫一個上海美女,由國民黨時期當選「上海小姐」,而至中共當政、文革和開放改革的四十年經歷,發生多段戀情,最後悲劇而死。2005年關錦鵬改編為電影《長恨歌》,鄭秀文主演,印象中不大成功。其實這小說2003年在內地已有舞台劇版本,趙耀民編劇,獲得好評。2018年焦媛主演粵語舞台劇《長恨歌》,就根據這版本。

也要提提,香港與上海淵源甚深。妙在舊上海有不少廣東人,包括默片影后阮玲玉,1991年關錦鵬電影《阮玲玉》使主演的張曼玉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國共內戰時期大量上海人南下香港,對香港工商業和文壇、影壇、歌壇的發展影響很大。

上海幫的香港國語影壇,曾經「打死」粵語片,直至1973年楚原在邵氏導演了粤語的《七十二家房客》,才使粵語片復興,還打倒國語片。——奇異的是,《七十二家房客》原是上海滑稽戲,滑稽戲實為講上海話的「棟篤笑」或閙笑劇。1963年被廣州「珠影」改編為粵語笑片,王為一導演。然後香港影視界演出《七十二家房客》粵語舞台劇,哄動一時,促成邵氏搬上銀幕。

總之,香港粵語片被打死和翻生,都與上海有關。根本上,最早期為粵語有聲電影 打開市場的《白金龍》,1933年粵劇名伶薛覺先主演,湯曉丹導演,就是在上海拍攝,由創辦「天一影片公司」的邵醉翁監製,亦在香港設立分廠。邵氏家族的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都是邵醉翁的弟弟。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3-05-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