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從灣區啓航:『南海一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近日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筆者十分榮幸獲邀出席開幕禮,率先欣賞極具學術價值的珍稀文物。展覽由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國家文物局和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合辦,設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展期為8月16日至2025年2月12日。展出南宋時期的遠洋商船「南海一號」出土文物,以及粵港澳三地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以展示粵港澳大灣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角色。
本次展出的255項展品中,以「南海一號」發現的文物為核心,經研究認為是南宋時期的木質沉船,船體結構屬於「福船」。沉船位置位於廣東陽江於2007年整體打撈出水,並移至「水晶宮」中進行發掘及整理保護。出土文物近20萬件,包括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等等。
本次展覽中,「廣東罐」較為引人注目,所謂「廣東罐」,是宋元時期,帶有四耳的醬釉大罐,罐的肩部多戳印帶有方框的文字或花卉紋等等。後經過考古工作者的調查與發掘,確認佛山南海奇石窰和文頭嶺窰等等發現的醬釉大罐,與南越國宮署遺址發現大量宋元時期肩部刻印「酒墱」﹑商家姓氏標記﹑年號等等的醬釉罐,與「南海一號」所發現部份醬釉罐相同,這些罐正是國內外學術界所稱的「廣東罐」。
學者們對「南海一號」出土的部份醬釉罐內的殘留物作成分檢測,證實這些罐子原來是盛酒的。而近年香港宋王臺聖山遺址亦發現不少「廣東罐」遺物,這些發現,對探討宋元時期製瓷業及運銷路線極具意義,同時亦證明南海一號上的「廣東罐」來自南海諸窰,而廣州與南海一號有重要聯繫。
除了「廣東罐」外,這次展覽亦有不少異國風味的展品,例如這次展出「南海一號」發現的金項飾﹑鑲嵌寶石戒指等等,形式並非中國所常見器型。另外,展覽中的幾件唐代胡人紋飾的殘瓷片亦十分有趣,分別見於廣州南越王宮署遺址以及香港大嶼山深灣村,透過考古出土實物,可以證明當時唐代的南中國一帶,中外文化交流之盛。
「南海一號」的發現,其實有一段港人情緣。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的海上探險救撈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 & Recoveries PLC)在廣東海域尋找一艘外國沉船時,意外發現「南海I號」,並打撈出一批珍貴文物。
由於當時我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剛剛起步,沒有進行大規模水下考古的實際經驗,後經國務院批准,198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日本方面簽訂合作調查意向書,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繼續。及至199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應港府邀請來港參加竹篙灣水下文物調查,期間認識了陳來發等一批香港潛水人士,陳來發等愛國人士對國家水下考古發展的關注,表示願意贊助水下考古項目,並成立「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出資120萬港元,贊助「南海一號」的調查,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與「協會」簽訂合作協議書,中斷多年的「南海一號」項目重新展開。
「南海一號」的發現調查工作,面對重重困難,包括沉船位置定位﹑沉船海域混濁﹑器械和潛水人員不足等等‥‥‥最後都成功獲得沉船的準確位置,為日後「整體打撈」方案作出貢獻。下圖為當年「協會」的工作照片,大多未曾公開,由陳來發提供。
雖然我國水下考古起步較晚,但是隨著國家對水下考古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資源投入,很多重要遺址或沉船相繼被發現,除了「南海一號」之外,例如「溯門古港」﹑「漳州聖杯嶼元朝沉船」﹑「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等等……「沉船」﹑「港口」和「貨物」對探索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交通文化極為重要。而南海一號的發現,是我國水下考古的重要里程碑,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時空膠囊」。
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主席 蔣白浪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