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政府新聞處圖片
3月12日,民主思路發表一份關於市民對特區政府和立法會滿意程度的調查報告,發現有超過48%受訪者對立法會表現不滿,另有40.2%受訪者對香港未來發展前景悲觀 [注1]。兩天後的14日,另一份由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發表的電話調查亦顯示,55%的受訪市民對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不滿意 [注2]。
財政預算案剛發表後不久,呂大樂教授3月7日曾於《明報》發表評論文章:《發表預算案屬常規港府表現如遭「突襲」》,文章指出,在沒有反對派刁難下,本應有充足時間準備、又有「紅隊演練」的港府,在那麼友善的政治環境下,本應打出漂亮一仗,「卻有點像『沒有人策動的突襲』,又或者是『無緣無故的自我引爆』…… 一開始時大安旨意、『坐定粒六』,後來雖然未至於『裙拉褲甩』,但前前後後顯得進退失據,『面懵懵』收場」。
另外,呂教授還寫到「或者,只有『紅隊演練』還未足以強化特區政府領導層的預視力。要提高政府管治能力,也需要有真正能夠發揮監督作用的議會,來督促政府認真考慮和照顧社會上不同利益、觀點。議員們『適度友善』,是現時議政的特色之一。不過,在實踐過程中,『適度友善』卻往往表現為『冇乜嘢講』,一次一次的未有給特區政府領導層提出預警,從旁協助完善施政。而這樣的政府與監督人的互動,久而久之反過來塑造出新的施政生態環境」[注3]。
從以上調查的數字來看,市民大眾對現時政府的工作,甚至立法會的工作似乎都不是太滿意,而事實上港府近年來亦多次誤判市民的反應,例如:新生子女二萬元津貼、垃圾徵費等。但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已有一段時間,照理來說清除了反對派的施政障礙,港府施政不是更暢快嗎?為何卻不似預期?導致政策推行往往遇到阻礙。
政府與市民的關係又如呂教授所形容,「耐人尋味」。至於議員們,如筆者一位議員朋友私底下對筆者所言,做議員(在市民心目中)已經沒有以前的光環。究其原因,是因為香港政治環境現在是「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的生態。
1954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赫倫(Donald Hebb)的經典實驗,學生被安排在沒有刺激的環境中逗留,戴上特製眼鏡限制視覺,手及臂套上手套限制觸覺,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聽覺,靜靜地躺在床上不能動。最初,大家都只是睡覺或是胡思亂思,但二、三天後,實驗者感到不適,焦慮不安不能忍受,終止實驗。直至,實驗後數天,實驗者仍然注意力渙散,思維受到干擾,不能進行明晰思考,智力測驗的成績不理想。通過腦波的分析,實驗者全部活動嚴重失調,有的甚至出現了幻覺 [注4]。
2008年,倫敦聖喬治醫院精神創傷心理科的心理學家伊恩.羅賓斯教授亦做了一次感覺剝奪實驗。實驗是在一個被廢棄的核掩體中進行的,該掩體位於地下三十公尺深處。六名志願試驗者分別被單獨隔產在一個黑暗小房中,戴上播放噪音的耳機,另一組除耳機外,還戴上眼罩阻斷觸感的護套(護套在實驗後期不拆除)。實驗前,試驗者在實驗前做了,大腦中央執行系統(central executive)的綜合能力測試,包括:視覺記憶、信息處理、語言流暢度、事物分類能力測試、語言暗示測試(聽一則故事,並在30分鐘後回答相關問題,但提問者有意誤導對方,需要受試者分別。),測試成績不錯。但在48小時實驗後,再重複同類測試,所有人的表現都變差,出現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不想思考的問題 [注5]。這次的實驗更被英國《BBC》拍成記錄片,名為《徹底隔離》。
現在我們知道人們感覺被長期剝奪後會,產生認知功能崩解,受試者在隔音、無光、限制觸覺的環境中,72小時內即出現幻覺(如看見幾何圖形、聽見不存在聲音),邏輯推理能力下降40%。核磁共振顯示,長期隔離者大腦前額葉皮質灰質密度每月減少1.2%(該區域負責決策與自我控制)。缺乏新刺激導致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多巴胺分泌量下降65%,引發快感缺失(Anhedonia)。現實上,監獄單獨監禁者出現「隔離症候群」:78%在三個月後出現言語能力退化,32%產生被害妄想。簡單來說,人缺乏刺激,認知及思考能力會下降,即是會變蠢。
筆者指出上述「感覺剝奪」實驗是想說,過度的「刺激」當然會對人做成傷害,但過度的「無刺激」一樣會對人做成傷害,相同情況放在社會上亦然。當初反對派和反對派媒體逢中必反,為反而反、為拉布而拉布,當然對香港做成傷害,但現今議員們和傳媒都「適度有善」,近乎無「刺激」的政治生態,但為何港府表現仍不濟,市民和政府關係仍「耐人尋味」呢?
呂大樂教授不好意思說明白的,就由筆者來說明白。這個「適度有善」、「無刺激」的政治生態,如同使港府、政治團體甚至整個香港社會被「感覺剝奪」,認知及思考能力下降,甚至出現幻覺、容易被暗示:市民歸心,一切安好。要解決上述問題很簡單,只要「適當合理的刺激」就可解決。
那何謂「適當合理的刺激」?請先參考筆者早前的文章《既有「刑鼎」何懼「懸書」?港府的反駁文化會否杜絕言路》。
既有「刑鼎」何懼「懸書」。現在香港既有《港區國安法》、《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亦完善了選舉制度,反對派亦失去動力,但現今政治情況根本是「分餅仔」,那為何不開放政治,讓各愛國愛港政治團體充份競爭?
現在香港的不同政治團體是代表了不同階層的利益,有不同的政策取向,大家都愛國愛港,港府若個個都有求必應,根本就是「順得哥情失嫂意」。至於對中央來說,「手板係肉手背又係肉」,傾向那一個團體,人家都會話不公平、偏心。更何況,現在港府施政不濟,對於中央要求的工作目標,是做了,但只是交功課性質,看不到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努力。
另一方面,港府對民意也頗為傲慢,而市民又不多理會政治,認為「講嚟無謂」,由此,香港根本就沒有政治能量推動改革,究其根本,是香港現時的政治生態是「感覺剝奪」。既然如此,何不給予適度「刺激」,放開讓各愛國愛港政團之間進行競爭?
這麼,一可激活政團活力,二可讓港府不再肆無忌憚以為各政團一定要「老奉必撐」,施政得過且過。讓各愛國政團競爭,還可讓各種多元觀點必然出現,傳媒亦會活躍,從論政中形成共識;不同利益群體的市民,各有代表,市民的向心力提升。再者,放開之後,從民意、甚至選舉結果就可以知大部份市民傾向那一個愛國政團,該政團的支持度愈高,即是該政團的政策取向較受普遍市民歡迎,港府就有政策取向的風向標,施政亦較容易使市民接受。這樣香港才有足夠的政治能量推行改革。
國家為了激活經濟,實行改革開放,更有膽色開放市場競爭,成績有目共睹。今日香港已一潭死水,政經困局,激活政治,實行改革開放,引入競爭,為何沒有此等膽色、此等氣魄。
我們來聽聽《春天的故事》,感受那夠膽開放的氣魄吧!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法學(國際關係)碩士,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民調指近半市民不滿立會表現 湯家驊:部分人只為追捧中央|Yahoo新聞 2025-03-12
2.財政預算案2025|中大民調指55%受訪市民不滿 逾6成認為開源節流不足|Yahoo新聞 2025-03-14
3.筆陣:發表預算案屬常規 政府表現如遭「突襲」|明報 文:呂大樂 2025-03-07
4.感覺剝奪實驗|百度百科條目
5.被關小黑屋48小時,剝奪所有感覺是種怎樣的體驗?|虎嗅 2020-09-2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