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關於香港媒體對火星15型試射評論的一些意見

2017-12-05 14:01:15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上星期四,朝鮮試射了火星15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香港各報章都進行較深入的報道,並請來軍事評論員進行初步評估。當中《明報》有以下這篇評論。不知是否報刊轉述上的問題,在下看畢後總覺有些不妥當的地方,加上日前朝鮮中央通訊社發報了更多當日試射情況的高清照片及片段,而各地軍事研究愛好者的分析亦不斷增加,故特此撰一文,以對香港媒體及評論員的一些講法進行補正。

  1. 所謂火星15型是重型彈道導彈?

評論指出朝鮮現時是「三步走」核武發展計劃,並指火星15是重型ICBM。首先,這「三步走」計劃似乎沒有朝鮮政軍研究網站(如三八線以北)提出過;其次,火星15真是重型ICBM?

軍事研究中,其中一個入門學問是照片研判。留意朝鮮電視台放出的片段,導彈的確看似巨大,尤其與發射車高度相比,就更為巨大了。然而,有不少人似乎是以發射車作為參考目標,但細心留意,這新發射車和過去的發射車在細部上有很多不同(下項有述),而且導彈的支撐架結構亦有分別,令導彈橫放時位置更高,所以單純以照片及片段作為比較,可能構成誤判。

事實上,片段中有幾個角度的照片更具參考價值,例如左圖發射車倒車出倉時,金正恩挨在車旁,已知金正恩高度是1.7米,照片中金正恩的高度竟然和導彈直徑幾乎一樣。考慮到透視及視角,導彈實際應該會較大一點,可能是2至2.2米之間。另外,由於此車原型是WS51200,而輪距相距位置沒什麼改變,由萬山廠提供的資料可知,第一軸與第二軸相距大約2米,而由部分的正側面照可知,導彈的直徑似乎和軸距相差無幾,故在下更傾向2米直徑說。再由此推算下去,大約可知彈體長19.5-20米(不計算凸出來的燃料室噴嘴)。

這是什麼概念?這代表五十年代後服役的ICBM中,有三種是比它還小,分別是以色列的耶利哥3型、中國的東風31及美國的民兵系列,而和它尺寸非常相近的是六十年代蘇聯最小型ICBM UR-100系列(SS-11)1)。事實上,火星15型照尺寸來看只是輕型ICBM,重型之說不知由何而來?

另外,現時由各種情報及圖片比對可知,朝鮮去年研發成功,現時所用的「318革命」液體火箭燃料引擎,似乎就是當年蘇聯RD-250型(SS-9重型ICBM及旋風系列運載火箭型所用)的「山寨版」。火星12及14是用的單泵單燃燒室版,而火星15是單泵雙燃燒室的完整版。由於火星15沒有配備12及14所用的4個調整姿勢用的遊動引擎(可能是RD-68M),火星15型的推力應該是12及14的170%,而且應該有可動噴嘴以調整推力方向。不過火星15的推力稍低於UR-100註2,故理論上火星15的搭載能力應該稍低於UR-100(假設大家重量相當)。

如果火星15型研發完成,那其性能應該能視之為北韓第一種實用型輕型ICBM;相對而言,由於火星14型推力太小,要搭載標準彈頭時,射程可能只有6000至7000公里,和耶利哥3型(勉強進入ICBM門檻)或東風4型(在國內只算中遠程彈道彈)相近,雖然勉強還是ICBM(美國標準),但很難威脅美國本土。

[embed width="" heigh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pIIkg7gx8[/embed]

  1. 火星15裝備了MIRV(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

單就技術而言,2米直徑的ICBM其實已可以裝備MIRV,通常是三至四個分導彈頭,如果彈頭能造得更小,六個都可以。現時我們還未能準確估計朝鮮的核彈頭能造得多小,假設他們的技術仍處於蘇聯60年代水平,那應該還是單一彈頭水平。然而,以火星15的直徑及較火星14大的推力,是有裝備MIRV的潛力的。

但細心留意高清近照,會發現火星15的頭罩似乎沒有縫,而且頂端還有塗上白色的部分。由過往經驗可知,朝鮮新型導彈的頂端部分多塗上白色或與彈體不同的顏色,似乎是重返大氣層時的燒蝕層,利用燒蝕效應降低彈頭所承受的溫度,且回看60年代的ICBM,實在不乏這種鈍頭再入大氣層的設計(這和當年的熱核武器結構有關,當年的助爆段及氘化鋰材料所需份量仍相當多),故有理由懷疑這根本就是大型單彈頭,而且是熱核武器類型。題外話,由於這幾乎是朝鮮首個大型鈍頭式單彈頭再入大氣層設計,試射並不算完全成功,美日分析均顯示它在重返大氣層階段破裂散架了。

  1. 還是六台導彈運輸車?

一直有指朝鮮的重型飛彈運輸車/發射車是購自大陸萬山重型汽車廠的6台WS51200 8軸重型貨物運輸車底盤(這系列多輪重卡車技術是90年代由白俄羅斯MZKT買入的)再自行改裝,這點連廠方也沒有直接否認(只是當時朝鮮是以民用名義進口的)。然而,只要稍有留意片段,便會發現今次的發射車是更長的9軸型。這種發射車對於車架強度有很高要求,若只以舊車底架延長的話,結構及承重上會出現危險,甚至有中途斷開的可能。

再參照圖片,你會發現本車後截結構其實做了相當大的改動,而前側的電池與電子設備箱在細部上都有差異,最大的差異來自駕駛室上半及車頭結構,和任何一個WS51200系列都有很大分別。故此,這9軸型運輸車有可能是朝鮮自行生產的改良版「山寨貨」,或者經由第三方渠道(如巴基斯坦、伊朗)引入相關部件,再配合自行生產的車架試行組裝的,甚至可能由烏克蘭或白俄羅斯MZKT「原廠」秘密購入材料自製的。

巴基斯坦本身就有購入WS51200的車身,自行改裝成中程導彈發射車

 

至於就算只有6部飛彈舉升發射車,會妨礙導彈機動化?這又未必。朝鮮在閱兵上曾公開展示以購自內地的民用貨櫃車拖架改裝的發射車。事實上,之前也已提過朝鮮導彈機動化是「假機動」,所謂發射車其實只是把飛彈快快送到發射陣地起豎。這種方法雖浪費不少準備時間,但對於「發射車」的耐火耐衝擊要求可說低得多。

再講,朝鮮也是兩條腿走路,他們自己亦有購入白俄明斯克汽車廠的MAZ-7916(同樣是RSD-10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射車,導彈已於1987年因簽署中程彈道導彈條約而退役),作為火星12型的發射車。新9軸車是否也和此有關,那就不得而知了。

  1. 美軍及其預警系統發現導彈發射車的方法?

KH-11仍然是美國的高度國家機密,連自身圖片都未發表過,我們只知Lockheed Martin 以此為藍本設計哈勃太空望遠鏡

個人來說,這段報道可說語焉不詳,因為看來看去,我也不肯定究竟評論員/報刊編輯所指的,是指夜間發現洲際彈道導彈發射還是發現準備發射程序的發射車。如果講的是發現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基本上就算是日間,光學偵照衛星都未必幫得上忙。(天曉得你是否會走些有叢林的大路?)

然而,美軍還是有多種手法獲得預警,例如以訊號截收衛星監察發射場與指揮中心間的電子訊號;光學 / 紅外線偵照衛星(KH-11鎖眼的後期型)可以預先監視發射場及倉庫的活動;即使發射車已經開往發射場或正進行起豎作業,美國的FIA(Future Imagery Architecture)光學與雷達影象綜合掃瞄衛星及Lacrosse合成孔徑雷達掃瞄衛星只要剛好在上空,一樣有能力找到行蹤。

至於導彈發射定位就更奇怪了。美軍一向用紅外預警及偵察衛星做這種工作(例如最新型的SSTS-DSBIRS及較舊的DSP),我好像沒聽過美國早期預警關光學衛星什麼事,而且光學衛星對早期飛彈軌跡也沒有什麼用(精度不見得比新型紅外影象衛星好),而日本FPS-5早期預警雷達及韓國THAAD的X波段電達,只要正常開機的話,以距離而言甚至只要導彈冒出大氣層頂層就已經可以偵察到,更加可以進行軌道的精確測算。

在下認為,近年除了那些發展經年且訊息比較透明的軍備外,面對那些忽然「橫空出世」的軍備,媒體最好就多等兩三日,等更多資料出現後,方找人作評論分析。畢竟,軍事分析不是搶新聞,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強作分析,其實是很容易出錯的。

註釋:

註1: 個人認為,除彈頭外形及所用引擎,火星15型實在很有UR-100K的影子,無論是彈體外的管線套,第一及第二節火箭的比例、以及第二節的四部分離火箭配置,都十分相近。

 

注2: 相對於UR-100系列所用的RD-0216/217引擎(比衝313米 / 秒),RD-250的比衝只有301米/秒。比衝是指火箭發動機利用1公斤燃料可以持續多少秒一直產生1公斤的推力。UR-100型的搭載量為帶760公斤彈頭時(50萬公噸TNT爆炸力),射程約10200公里。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7-12-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