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朝鮮再次試射新導彈 進行次世代導彈選型競爭?

2022-01-07 15:04:43 最後更新日期:2022-01-08 13:17:49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second from left, and wife Brigitte Macron, left, meet with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second from right, and wife Peng Liyuan, right, before a meeting at the Diaoyutai State Guesthouse in Beijing, Monday, Jan. 8, 2017. (AP Photo/Andy Wong, Pool)朝中社1月6日發布的試射照片,載具和上次一樣,都是火星12型的第一節推進段。經由朝中社新聞稿的官方英文譯本來看,機動特性基本符合機動彈頭(MaRV)的描述。(朝中社官方照片)

 

朝鮮於星期三早上又試射導彈,一般新聞報道指是類似上次那個超高音速滑翔導彈,不過今次滑得更遠,射程達700公里。部分媒體分析過後指出今次試射似乎比上次成功,但當朝鮮官方公報照片後,大家又發現是另一回事—今次試射是使用另一種外形和潘興2型、東風15B型或東風21C型很像的雙錐體機動彈頭。

v2 08982ac2e1f082ec4d72a7b0472595e3 1440w已退役及現役各種雙錐頭導彈武器一覽。這裏並未包括伊朗與巴基斯坦的類似武器。也未包括類近雙錐體彈頭的俄國伊斯坎德爾M型。(網絡圖片)

 

根據朝中社報道,該導彈由朝鮮國防科學院研究研發,該導彈發射後彈頭分離,先以高超音速橫向飛行120公里,再精準地命中700公里外的目標,同時也測試了上次已測試過的燃料箱「裝盛容器」(ampoule) 技術。射程資訊上和日韓兩國所控測到的吻合。稍後朝中社即公開該枚導彈的照片,展示出與之前「疑似」高超滑翔彈頭完全不同的結構。有觀察家已發現這東西早於十月時便已在「自衛-2021」的朝鮮國防發展展覽會中展出過,但由於同場實在有太多新東西或模型,所以並沒有引起足夠注意。

FBgr4t6WEAUQc4E展覽會中出現的新型導彈,暫未有,可見一個較為圓滑的雙錐體。不過這個也可能只是讓其順利升空的整流罩,待重返大氣層前才脫離,露出真正的雙錐彈頭。有指該彈編號為火星16型。(YOUTUBE擷圖)

 

單由導彈外形看,這其實是一種較早期實行過的機動彈頭(MaRV),代表作是潘興2型、東風21C/D及東風26型。這種彈頭其實算早期高超滑翔彈頭,雙錐頭只能帶來一定的升力,但相比乘波體等,升阻比就不太顯著。其雙錐頭更重要的作用是產生激波,為彈體後半截的氣流減速,從而讓空氣舵能實施機動動作,在減速的同時拉平甚至拉升導彈,並起到機動並精確攻擊目標的作用。

270703698 4710536219022546 5566826799629782674 n由右圖看來,雙錐體無論在任何速度及攻角上都比單錐體彈頭有更大法向力(可理解為摩擦力增加),尤其是攻角愈大法向力愈大,即更容易做偏離一般彈道的機動。不過雙錐體的升阻比在一般高速飛行器構形中仍是處於中下游水平,故進行高超音速滑翔水平比較低。(圖片來自論文:高超声速轴对称再入机动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与布局研究)

 

不過事實上這種技術對朝鮮而已早不陌生,因為早於2010年代中期朝鮮就有類似的測試。2017年朝鮮試射一枚以勞動一型的第一推進段所搭載的機動彈頭(彈身似乎比這次粗短不少)。然而因為勞動一型推進段最多只能把彈頭推至低高度的拋物線軌道,且速度最多只有3馬赫,加上那段時間朝鮮試射的長程武器只能用花多眼亂來形容,美軍似乎也沒有太在意,只是隨便編個KN-18的編號就算了。

x27F-fyzeyqa1058954.jpg 事實上,朝鮮這種高超機動彈頭的試射,最早是在2017年由一支勞動型短程彈道導彈進行發射試驗的,當時的彈身似乎比現有還肥一點(右圖)。而同期韓國試射的玄武2C型短程彈道導彈,除了改為使用可分離式彈頭,彈頭也明顯加上彈翼及十分明顯的雙錐體結構,兩者的相似度除彈翼外形外,其他都非常高。(國片來自連結1新浪軍事)

 

這種機動彈頭來源也可能有好幾個,例如伊朗就是一例。伊朗與朝鮮在導彈領域上一直有交流,例如朝鮮就供應過火星7型導彈的設計給伊朗,而伊朗也曾將手頭上的火箭引擎供應朝鮮。事實上早在朝鮮雙錐彈頭第一次試射前一、兩年,伊朗就推出了Qiam 2導彈用的帶翼機動彈頭,只是那個彈頭就更加「土肥圓」,不排除朝鮮也參考過其設計。

e3b019K716型短中程彈道導彈伏爾加及其發射車(右圖CG),似乎是用來替代當時技術已呈落後的9К76型導彈。其第一二節都是用短程彈道導彈奧卡河(Oka, 9M714)的推進器,但葯柱長度不一樣。其所使用的新雷達導引 / 地形比對彈頭可讓精度提高至30公尺 CEP,是日後伊斯坎德爾所用彈頭的原型。(圖片來自連結)

 

不過最大嫌疑,還是「那個」國家:南韓已發展完成的導彈,有一種稱為玄武2C的重型短中程彈道導彈,構形就是非常類似朝鮮這枚雙錐彈頭導彈。而之前亦提過這兩個兄弟世仇因不同原因,2020年前還是很難取得先進導彈技術(無論是由美國還是中國),所以雙方都選擇了另一個國家—俄國。事實上機動彈頭不單只是美中兩國的出品,俄國都有研究過,現時伊斯坎德爾就是其成果之一。至於帶彈翼的機動彈頭,蘇聯=亦在80年代後期搞了出來,時間上就晚美國五至六年而已,但因為中導條約簽署及冷戰結束,最終沒有部署,俄國佬也轉向更具挑戰性的高超滑翔及高超吸氣型彈頭。

 0 3A朝鮮的導彈發展計劃基本上是圍繞不同引擎研發的。而且有競爭雙方也較能有進步。4D10系列和RD-250相比推力只有一半,但體積和引擎泵更為袖珍,可造出更小的長程導彈。然而亦可能因為其燃燒室與引擎也太緊湊,超出朝鮮本身的加工能力,所以才失敗連連。RD-250相比起來更大更重,但結構更為簡單,導彈雖然要做大一號,但剛好可延長射程及搭載量,對現時體積應該較大的朝鮮彈頭而言,反而更合適。圖左為火星13/14型彈道導彈,而右圖則是火星17型重型彈道導彈。(圖片來自連結1及Youtube截圖)

 

有趣的是,現時朝鮮似乎是同時搞兩個高超音速項目,但對於資金稀缺的朝鮮而言,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不過類似情況其實在2010年代中期就出現過,當時朝鮮有兩個系列的中程彈道導彈都在測試中,一種是建基於仿製4D10型引擎的火星10型與13型彈道導彈;另一種是建基於仿製RD-250引擎的火星12 / 14 / 15型導彈,前者的試射基本都失敗收場,後者則大部分成功,結果嘛,前一系列研究就沒有然後了,後者開始全速發展。很明顯,朝鮮國防當局的重要武器研發應該是存在兩小組競爭,然後選表現最佳者作進一步發展。

雖然技術難以置信的突飛猛進是近年朝鮮導彈武器研發的特色,但類似高超音速滑翔體這種要多輪風洞及實機滑翔測試、累積大量數據後才能搞起的玩意,似乎不是短期內朝鮮能負擔的;相對而言雙錐體機動彈頭技術已比較成熟,也有一定高超滑翔能力,而且突破攔截的機會也較一般彈道導彈大,似乎還是朝鮮更合理的選擇。

 Padzierski im 3事實上,現時美國陸海軍仍是選擇更成熟的雙錐體高超滑翔導彈,作為快速建成高超導彈武器戰力的途徑。圖為美國陸軍去年10月開始測試的LRHW及陸海軍通用的CHG高超彈頭BLK1。(照片來自維基百科連結1)

 

 

延伸閱讀:

1. 【軍事博評】William:朝韓戰略戰術武器的「一俄兩制」 (朝鮮篇)

2.【軍事博評】William:高超音速滑翔器 意想不到的朝鮮武器庫?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01-0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