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中國「自衛防禦」核戰策略會發生變化嗎?

2021-05-11 14:27:27 最後更新日期:2021-05-14 11:04:07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EGeuay9UUAAdVzp國慶閱兵前,參與的導彈旅的士兵在「愛車」前留影。(網絡圖片)

上周中國海軍建軍節當天(4月23日),南海艦隊三型主戰艦艇入役,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臨戰艦交接入列儀式。其中最大的看點,無疑是「長征18號」戰略核潛艇的公開亮相,作為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的大國利器,不再用「某型潛艇」來遮掩,這反映出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以及解放軍的自信自強。有人擔心此舉意味著中國以往奉行的防禦性核戰略,今後可能會出現變化。果真如此嗎?

核反擊紅線

在談這個問題前,我們有必要先瞭解當前中國的核戰略政策,以及為何有可能出現變化。

長期以來,外界對於中國的核戰略有個慣性思維,總是直觀地認為,中國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也不會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其實這並不是中國核戰略的全部。中國的核政策確實提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無條件地承諾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

unnamed 82DF-41型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相對於俄國的ICBM只是半井半機動,中國的ICBM部隊除DF-5型系列外,幾乎全是機動發射車或機動發射拖車搭載的,就算堪稱大型的DF-41除少數部隊使用井射型外,大半都是以機動發射車搭載。這種部署的最主要目的,是逃避首輪核突擊,而後利用難以發現的特點,伺機發動核反擊。(網絡圖片)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絕不使用核武器,中國奉行的核戰略是:堅持自衛防禦。何為自衛防禦

首先:如果敵人對中國重要的戰略設施進行打擊,將觸碰到中國核反擊的紅線。比如三峽大壩、核電站這類重大的民生工程和設施。

其次:除了民用戰略設施外,像核潛艇基地、核武庫,如果遭到敵人外科手術式打擊,中國也將會毫不猶豫地進行核反擊。

最後:在常規戰爭中,如果在戰場上失利,到了亡國滅種的地步。比如像當年抗日戰爭,在常規戰場於我不利,而侵略者已經大舉侵犯中國境內時,核武器將成為最後的護國利器。

12444太行山山脈底下的「地下長城」地道系統及核掩體,是中國保存核反擊能力的重要手段。這地道系統的機密程度如同俄國的阿曼托山,但所不同的是,這裏更多是用來儲存核武器進行反擊之用。注意圖中的是東風10A巡航導彈的發射車。(網絡圖片)

 

發生上述三種情況,中國會堅定快速地進行核反擊。因此,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不是意味著只有敵人進行核打擊後,中國才使用核武器進行報復。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國核武器的戰略性目的很明確,就是威懾敵人不敢進行武力侵犯,一旦敵國嚴重觸碰中國核反擊紅線,必將招致中國的核打擊。

 

 e5pjj9Z單就整備台的設計,中國的發射井較接近美式的摺疊式整備台,反而和俄國的有不少差距。(網絡圖片)

 

 

核戰略調整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的國際關係中,主流戰略競爭雙方還是美蘇之間,而中國出於自身國力和愛好和平的出發點,不需大體量的核力量,就能構成本國的核戰略體系。

隨著冷戰結束,情況發生變化,特別是中美之間從軍事、政治到貿易全方位都出現矛盾,雙方的對抗也逐漸加劇。最近十年,中國雖然在常規武器方面同美國正縮小差距,但是美國的核武器庫仍對中國保持絕對的優勢,尤其是數量上,僅看美國1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以及潛艇搭載的336枚「三叉戟」潛射核導彈,就比媒體上預測中國擁有的核彈頭數量之和還要多。

df 5 silo launch東風5型的發射井,和美俄形式都有不同,明顯是接近美式的熱射,但井蓋又是左右打開的。東風5型仍是一種舊式的液燃導彈,雖然可以快速填滿燃料甚至預先注入聯氨燃料,但預備發射時間最快都要半小時左右。雖然搭載量更大,但不太適合作為快速核反擊的利器。(照片來自FAS)

 

講到中國薄弱的核威懾力,就必須要瞭解核武器的費用,因為核武器實在是太昂貴,不單是研發,製造和維護的費用亦極高。美國最近十幾年都沒有新的核武器投入,但是美國每年在核軍備方面的開支依然驚人,並不比陸海空三軍的軍費低。2019年,美國的核武支出約354億美元,作為第二大核武器國家的俄羅斯,核武支出經費是85億美元,連同其餘擁核國家,中英法加上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和以色列,核武支出相加,只勉強與美國持平。可以看得出,中美在核武器方面的巨大差距,而造成這個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個「錢」字

過去中國的經濟落後,發展核武器固然對國家的地位和安全有保障,但是一旦像美蘇冷戰時期,進入瘋狂核擴張,中國的經濟肯定難以承受。如果中國也像美蘇一樣瘋狂擴張核武器庫,會比蘇聯崩潰得更快。

unnamed 28雖然現時中國已有三位一體的全方位核打擊載具,但因為現時未有證據表明中國有將核彈頭裝入巡航導彈或剛剛開始服役的空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上,故無論是現時的轟6後期型還是未來的轟20,都難以算進戰略核反擊力量中,再講由於距離太大,中間又沒有支援基地,要對美進行戰略核反擊都是異常困難的事。(網絡圖片)

 

以前有未經證實的說法,1980-1990年代,中國執行核反擊的戰備值班洲際彈道導彈僅僅是個位數,只是中國官方的核戰略一直執行高度保密政策,具體數量目前還無法得到驗證。

由於近年中國全力發展經濟的國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覬覦和敵視中國的力量開始蠢蠢欲動。正所謂「匹夫無罪 懷璧其罪」,近幾年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言而喻。因此,中國有必要在核戰略做出適時的調整。

 df 31ag l3機動發射車的反擊方法,就是迅速趕去備射陣地,在輸入當地及目標的座標與重力數據時,還進行其他發射預備工作,然後快速發射,並前往另一地點補充彈葯,然而在沒有備射陣地的情況下,發射車亦能在不太充分的重力數據下,隨時發射,只是命中CEP會有所上升,不過若對方不是硬目標,這精度上的犧牲也實在微足掛齒。(網絡圖片)

 

 

應運而生的「東風快遞」

從官方的消息看,2016年中國公開宣佈加快火箭軍的建設,有心人可能聯想到,時間恰好就是特朗普上台並挑起中美貿易戰,這說明中美之間的競爭關係,也讓中國的核武器庫投入加大。而且多管道官方消息也證實,中國開始在全國多地建設新的導彈基地,同時也有多地「東風31AG」彈道導彈服役的報導。

「東風31AG」導彈被中國網友戲稱為「東風快遞」,它是從「東風31」導彈改進而來,第一次亮相是2009年的國慶閱兵,2015年抗戰勝利紀念日閱兵時,亮相的是「東風31A」導彈,而「東風31AG」導彈亮相是2017年——這個時間正好就是2016年後。

DF 31 1早期DF-31/31A,圖中是整備彈頭艙情況的晝面。早期東風31是單個百萬噸級核彈頭,體積雖堪稱小型洲際彈道導彈,但只有單彈頭,攻擊力仍然不足。作為戰略反擊力量,中國的遠程彈道導彈一向不裝核彈頭,只在全球局勢升溫時才會裝上。這實進一步減少錯誤發動攻擊的機會。(網絡圖片)

 

「東風31AG」的列裝,對於中國火箭軍有著巨大的意義。由此開始,中國才擁有真正後發制人的核反擊手段。此前,中國的核反擊手段相對落後,主要表現在發射手段上。從前,中國的洲際導彈部隊每次出動,都會伴隨各種車輛和設備,由發射車、控制車等等送達發射場,發射的準備時間又長,實戰的被動性不言而喻。

而從「東風31AG」導彈開始,中國強調導彈的自動化程度,這說明從這一型導彈開始,中國真正具備自動化的核反擊手段。「東風31AG」導彈也不用配套大批的輔助車輛,一台車就已經可以完成運送、發射過程,這一點可以已多次從CCTV的軍事新聞中得到驗證。

 

 

正因「東風31AG」導彈性能優異,中國火箭軍加大採購以及裝備該型導彈,近幾年全國多地都開始列裝。前段時間中國軍方官媒報導:中國駐青藏高原的火箭軍基地換裝「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而過去中國在該地區駐紮的,只是中程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上高原,不單是中國的第一次,放眼全球,這個海拔高度部署洲際彈道導彈,也是絕無僅有的。

1 2戰略導彈潛艇也是重要的反擊手段,不過原巨浪2型的有效射程基本只能覆蓋西岸,威懾力有一定限制。最新的巨浪三型仍在試射,有指其屬於巨浪2型的加長型,利用殼身減重及更成熟的複合材料,把射程提高至10000公里以上。(網絡圖片)

 

如今中國高調公佈戰略核潛艇的服役,並展示多艘戰略核潛艇的存在,說明中國在海基核反擊能力也成熟、穩定並且強大。早期中國的海基核力量,一直都比較薄弱,最早的「巨浪1」導彈,只有區區的2000公里的射程,發射時潛艇還要冒險浮出水面。現在的「巨浪3」導彈,已經達到美國中期「三叉戟」潛射導彈的水準,雖然與最新型的「三叉戟」導彈相比還有差距,但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海基核反擊能力,已經是板上釘釘。

中國的核政策的發展是具有穩定性及連續性,但隨著近年中美關係進入緊張期,尤其是美國主導的反導系統開始完善,中國的戰略核威懾力似乎有所下降。因此,針對當前更為複雜的戰略環境,如何使用以及發展核武器,成為當下需要解決的核心戰略問題之一。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05-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