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大公報》創刊120周年 無雙直傳:我在這個「少林寺」習過武

2022-06-16 16:40:34 最後更新日期:2022-06-16 17:21:22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P2022061200420 photo 1215905a6月12日,《大公報》舉行創刊120周年慶祝活動,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劉光源、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及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蕫事長姜在忠主禮。(香港政府新聞網圖片)

縱觀全球,能跨越百年的報章有多少份?英國《泰晤士報》創刊於1788年,美國《紐約時報》創刊於1851、《華盛頓郵報》創刊於1877。而香港又有那份報章自創刊至今已過百年?

早前《大公報》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創刊120周年慶祝活動,香港中聯辦駱惠寧主任在活動中就宣讀了習近平國家主席給《大公報》的賀信。

20220613042330598國家主席習近平致《大公報》的祝賀信。(大公網圖片)

《大公報》在1902年創刊於天津法租界,經歷了近代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1938年創辦的香港版《大公報》,同時亦見證了香港的歷史發展。120年不是一個短時間,大家熟知的《讀者文摘》和《時代周刊》分別創刊於1922年和1923年,都要比《大公報》稍晚。

《大公報》在香港有悠久的歷史,自然亦培養了不少媒體人,又或者說,很多媒體人和《大公報》都有或多或少的關係。金庸、梁羽生都曾任職於《大公報》;陶傑(原名:曹捷)的父親曹驥雲和母親常婷婷,一位是《大公報》副總編輯,另一位是經濟版編輯,陶傑小時候就在《大公報》的大環境中長大。有很多媒體人在《大公報》工作過,又或者在學生時代在《大公報》實習。當筆者唸新聞系時,就已聽說有不少知名媒體人出身自《大公報》,更有老師形容《大公報》就是香港傳媒的「少林寺」。

筆者還記得當年,按新聞系的畢業要求,最後一年必須要去傳媒機構實習,但當年經濟不景,很多傳媒機構都不想收實習生,即使願意接收,實習崗位也很少,更不像從前會象徵式給予實習學生「車馬費」。當年很好運,筆者和另一位同學得到去《大公報》實習的機會,不單止有了實習的機會,而且《大公報》還每月給予我們六千元的實習生活津貼!

這筆「車馬費」對筆者來說十分重要!筆者當年唸新聞系的學費雖是由家人支付,但生活費就靠得自己做兼職去賺取,而實習期間是與全職無異,根本無時間做兼職。而且在筆者臨畢業之際,父親又處於半失業狀態,那幾個月的學費更需要自己籌措,所以在《大公報》實習時每月六千元的津貼對筆者來說,簡直是旱逢甘雨。

在實習期間,筆者的同學先被派去突發組,後去了副刊,寫一些電子潮流玩意,而筆者就先任職突發組,後再去靜態組。那時的編輯是明啟流,他文字功底札實,外表給人一種浪子的感覺,但對遣詞用字十分執著,經常為筆者改文並教導筆者,筆者在他身上學得最多。另外,還有主任郭金鋒和當時已是政治記者的陳小瑜,筆者都從他們身上獲益不少。

正因為《大公報》有悠久的歷史,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有著長期的貢獻。習近平主席給的賀信中,希望《大公報》不忘初心、不負重任、以創新發展不斷擴大傳播力、影響力。在此,對曾給予筆者實習機會的《大公報》,表示由衷感謝,並祝《大公報》有更輝煌的另一個百年。

 

作者為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發佈於 文化生活
By 2022-06-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