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上篇文章交給編輯之日,剛巧友人陳凱文的文章《土地未來會「供過於求」?》[注1] 於堅料網上刊出。陳凱文和筆者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提出了土地新造了之後,有什麼用途的問題;而且陳凱文和我不約而同的都認為,新增的土地需要用在產業上,可惜政府目前仍未有明確的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而我們文章不同之處則在於,我著重說了概念,陳的文章就以實例來論述。
正如筆者上篇文章所說,香港經濟轉型改革,都需要土地才能談發展。那如果有了土地,我們又該發展什麽產業呢?
延伸閱讀:「大辯論」系列文章
【博評】無雙直傳:政府造地不僅需考慮成本 還要計成本效益
【博評】無雙直傳:欲解深層次矛盾當看《企業強人》 金融炒賣土地財政該成過去
【博評】無雙直傳:以大辯論來凝聚民心共識
從今年的施政報告來看,新造土地主要是用來建住屋,而用在產業方面的新造土地則主要有以下三個用途 [注2]:
那麼具體將發展什麽新科技或新質生產力呢?施政報告中稍為具體的描述就只有「先進製造」、「材料」、「能源」這幾個字。
其實,產業發展策略要有十分明確及具體的目標,例如要發展半導體、無人機/船/車、人工智慧(AI)、大數據分析、可再生能源、生物技術(如基因編輯、細胞治療)、5G技術等。有了這些目標——例如決定了要發展半導體作為戰略目標——才可以考慮整個產業配套,無論是土地、引入海外人才、教育培養本地人才、引入什麼投資者、聯繫什麼私募基金、首批試量產、如何批量產、如何幫助上市、集資擴大產能等,才會找到一條清晰脈胳。
所以要經濟轉型改革成功,首先要有合乎經濟效益的土地,地價成本是合適發展該產業並有合理回報,然後第二步就是有明確的產業發展目標,再到第三步就是融資及發展規劃,第四步是建設和投入科研,第五部就是科研成果能造成實質生產,第六步就是把產品推出市場。第七步就是值售出產品回流的資金作更新一步的科研或生產投資。可見,是需要有完整的產業化配套,並且全都是圍繞這個目標進行。
再所以,即使有土地,選擇發展什麼產業作為發展戰略目標也十分重要;這個選擇又要是當下其他地區未有或未發展成熟,但又要有巨大的經濟潛力,而且要適合於本地發展。例如香港土地太少太貴,不適合有太大土地需求的產業,產業要有足夠經濟潛力抵消地價成本,產業人才容易吸引來港及適合於香港培養,亦要能夠吸引多元投資者。
特別是在目前的全球格局下,中美博弈,美國針對香港,香港就較難找歐美資金。因此,近來政府尋求多元資金,特別是中東資金是正確的策略。但投資者的不同文化背景,是會影響他們的投資取向,這個方面政府又要多加注意。例如,基督教價值觀的投資者未必會投資基因工程,伊斯蘭教價值觀的不會以純收取利息作為回報,《可蘭經》指明收取利息是不應該做的事。
制定產業發展戰略目標最重要的,資源只可集中不可分散,又不可漁翁撒網式的發展太多個目標,應該集中資源重點突破一兩個產業戰略目標,才再找另一個進行突破,逐步調整經濟結構,邁步多元經濟。
過去,香港不是沒有嘗試過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如數碼港、科技園等項目,它們拿了政府的資助基金進行研究,但因為沒有明確的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和配套,未能形成新的產業鏈和系統,至使未能令香港成功經濟轉型,幫助香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香港現時才開始專心發展必定比二十年前困難,很多高/創新科技,深圳或內地其他地方已發展起來,很多有經濟價值的創科範疇高地已被佔領,甚至澳門亦說要發展航天科技。甚至有朋友提醒,台灣的創科和產業能力都比香港好,如果祖國在不久將來就統一 ⋯⋯
所以,香港在明確產業發展戰略目標時,需要配合國家的發展,不能太過重複和做成惡性競爭,要有一定的分工,甚至可能是內地的弱項,或是需要香港獨特性才能發揮得比較好的產業。至於,這個「產業戰略目標」是什麼,就需要政府帶頭,聯繫海內外各產業及行業專家,科研人員和學者,甚至和中央政府進行探討。
最後總結幾句,政府需有明確產業發展戰略和配套,發展多元經濟,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才能成功,才能化解「深層次矛盾」,香港社會才能產業提升,才能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 土地未來會「供過於求」嗎? | 堅料網 文:陳凱文 2024/11/07
2.【輕盤點】一文盡覽2024年《施政報告》重點 | 香港輕新聞 2024/10/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