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陳景祥:脆弱的大和解

2017-07-19 16:19:39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WeChat 圖片_20170719161348新一屆政府開局順利,政壇大吹「和風」。然而「好景不長」,上周五(7月14日)高院裁定4名議員(姚松炎、梁國雄、劉小麗、羅冠聰)宣誓無效,被褫奪議員資格。泛民反應激烈,議會內又再出現劇烈爭吵,令上周五和周六的財委會會議無法進行,政府「提前公布」36億元教育撥款可能泡湯。而在上周四,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因肝癌逝世,支聯會舉行燭光遊行,隊伍操向中聯辦。

4名議員被DQ(撤銷資格),是香港內政,雖由上屆政府入稟法院訴訟,但結局則要由本屆政府處理。由於後續問題涉及司法程序、安排補選以至被DQ的議員到底應繳回多少在職時的酬勞,每一步處理失誤,都會引發一場政治風暴。劉曉波逝世跟特區政府無關,但事件源自1989年的六四風波——眾所周知,「八九六四」是中港關係的轉捩點,在此之前,中港雖有摩擦但民主派跟中央仍然「有偈傾」,「八九六四」之後雙方完全決裂,關係至今仍無法修補。劉曉波逝世,勾起了一段傷痛回憶,也令泛民要再次與北京正面對抗。特區政府要修補與泛民的關係,難度也因而大增。

有梁頌恆、游蕙禎的判決在先,上周五高院按人大釋法(去年11月7日)的詮釋,裁定4名議員宣誓無效,結果應在意料之內。泛民的反應,除了即場「抗議」,翌日4名議員再試圖衝入議會要求參與會議(但為保安人員阻止),此外就再沒有其他可以「還擊」政府的方法。泛民可以即時做的,是拒絕財委會的撥款;然而36億元教育撥款已經公開宣布,且教育界和輿論界都「欣然接受」,泛民議員如果以拒絕撥款作為報復,可能觸發民情反彈。代表教育界的葉建源議員表明希望教育撥款可以不受影響,相信36億應該可以順利撥出,但尚餘的其他撥款申請就難以預料了。

有人主張泛民議員總辭,以「還人民監察權」,達到「煞停議會運作」的目標,但附和此議的議員絕無僅有。泛民內各陣營在近幾年屢生齟齬,本來就貌合神離,要聯手以總辭的方式抗爭談何容易,各黨在地區的部署都有自己的盤算;部分泛民則來自功能組別,未必接受太激烈的方式。換言之,以「總辭」施壓基本上行不通。

亦有人提出,要求政府承諾幾項要求,以爭取公眾對現屆政府的信任,包括:(1)承諾不再提出DQ其他議員的訴訟;(2)承諾不向4名前議員追討訟費;(3)在所有上訴終結後不超過4個月進行補選,不能「不必要地延後」;(4)不會在補選前修改議事規則;(5)補選前不會提交具爭議法案如23條。有關第一點,特首林鄭月娥在高院判決後已經表明,無計劃再提出DQ其他議員的訴訟。然而,政府不做,其他人會否繼續做?其餘4點,不是政府可以全部話事,例如第二點和第四點,都要經立法會內部討論決定。

政府似暫居上風 實情非如此

5項要求,表面上是泛民開出的談判條件,但卻同時宣告了面對高院的裁決,泛民的計算是能夠翻盤的機會極低,故改而開出五大條件,只希望政府一方不要再步步進逼。條件雖然開出,但答應與否在政府和建制派議員手中,無可否認,泛民在這場對弈中已失去主動權。

對政府來說,泛民衡量得失後,不敢貿然否決教育撥款,總辭又得不到泛民政黨支持,開出「談判條件」又沒有把握成功,政府好像暫居上風,但實情並非如此。

至今為止,先後有6名議員被褫奪議席,其中5人由直選產生,他們背後有以萬計的選票支持——由選民送他們入議會卻被法院把他們踢走,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正常的政治生態!自梁、游被DQ的先例一開,上屆政府「再接再厲」,又再入稟DQ 4名議員;又有市民入稟指有兩名議員(朱凱廸、鄭松泰)不符宣誓規定。泛民一方也不甘示弱,準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計劃DQ幾名在宣誓時「講錯嘢」的建制派議員。如此一來,本屆議會將陷入無休止的訴訟,其「浪費時間」的情狀不會下於議員拉布。而且,被DQ的議員如果上訴,要經排期聆訊,曠日持久,補選日期不知拖到何時何日,令本屆立法會任期內可能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殘缺不全」的狀態。

有意見認為,有幾名泛民議員「離場」,在這情况下建制派佔了多數,可以快刀斬亂麻通過修訂一些具爭議的議事規則,一次過杜絕拉布。但這種「乘人之危」的做法隨時有反效果,刺激起民眾支持泛民,政府希望營造比較和諧的行政立法關係只會更加渺茫。

至於劉曉波逝世和內地的處理手法,非特區政府可以置喙。然而自回歸談判開始,中港關係的好壞都跟內地處理民運、維權等活動有關。內地收緊打壓,香港這邊就會有人聲援;而聲援活動愈盛,中港關係就愈差。特區政府夾在港人和北京之間,往往「兩面不是人」,而由於特區政府必須跟中央保持一致,在港人眼中是軟弱無能,大大削弱了政府的權威。

內地曾經以「河水不犯井水」為原則,奉勸港人不要對大陸政治說三道四。但港人聽不入耳,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以及支持大陸民運和維權的遊行人數未見顯著減少,反映大陸政局依然牽動着港人的情緒。

大和解或是一場美麗誤會

由於種種先天局限,特區政府要維持良好的行政立法關係、要保持較為和諧寬鬆的社會氣氛,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泛民議員被DQ,把溫和泛民也推向激進,難再跟政府有商有量;即使教育撥款本周能通過,往後政府的施政也會遭遇重重困阻。至於內地政局千變萬化,除了令中港關係暗流洶湧,在本地開展國民教育也會增加更多困難。

大和解,可能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原刊於《明報》,輕新聞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17-07-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