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香港經濟要轉型改革,擺脫目前的單一發展模式,發展多元經濟,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亦涉及整個社會文化的改變和個人發展。近年政府經常提出「幸福感」一詞,其實多元經濟和幸福感是有一定的關係。試想,一個人做一份不想做、甚至是討厭的工作,即使薪金如何高,都很難長期做下去。但如果是一份較合乎個人興趣的工作,即使有困難、有壓力,相對上,個人仍然有做下去的動力,如果能做到有點成績出來,就會有成就感。反之,一份討厭的工作,無論賺多少錢,有多大成就,都可能會感到空虛,因為人有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
延伸閱讀:「大辯論」系列文章
【博評】無雙直傳:政府需有明確產業發展戰略和配套
【博評】無雙直傳:政府造地不僅需考慮成本 還要計成本效益
【博評】無雙直傳:欲解深層次矛盾當看《企業強人》 金融炒賣土地財政該成過去
【博評】無雙直傳:以大辯論來凝聚民心共識
讀社工、心理學等專業的讀者都會很清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為了讓未接觸過這一理論的讀者都能了解,請容筆者簡單解釋一下: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多個層次,最基本、最底部的層次是生理需求,然後是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等逐層遞上,最頂層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自我實現是人類需求金字塔的最高層次,這一階段的人們會追求個人潛力的完全發展和自我滿足,而這種追求通常會帶來高度的幸福感。
那麽,自我實現和幸福感有什麽的關係?
所以,為何有些在外人眼中是有份「荀工」的專業人士,甚至是大公司的高管,會放棄薪高糧準的工作,去自行創業,開咖啡店等,或改行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如果大家認為,上述講法太過於側重個人主義,那以下筆者就以社會幸福感來論述與多元經濟和社會整體的關係。
幸福感和多元經濟之間有著複雜且密切的關係,多元經濟通常能夠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收入來源和經濟穩定性,從而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積極影響。
有部份香港市民,可能過於習慣過去的經濟模式和社會文化,認為香港實行多元經濟改革,只是為了配合國家的發展策略。但事實上進行多元經濟改革,更加受惠的是香港市民和社會。
過去香港是單一模式的經濟體,除了社會收入來源過於依頼金融地產外,亦限制了個人發展。每個人都有他們獨特的人格特質、才能和興趣,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金融地產,也不是做金融地產就有才能,不適合做金融地產的就沒有才能。我們過去有句說話是「行行出狀元」,正是多元經濟能發揮不同特質、不同才能的個人潛力的寫照。
隨著香港愈加依賴單一經濟,這句說話愈來愈少人講了。三師:醫師,律師,會計師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工作,但除了醫師外,律師和會計師何嘗不是金融地產的外圍行業。整個經濟體生態圍著金融地產來建立,當年連旅遊業的旅行團都是去大型商場、去高租值的名牌店舖消費,其實都只是金融地產生態圈的一環。
因此,單一經濟結構不只限制了社會的整體發展,亦難以抵受政經局勢的變化,對個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亦有很大的限制和障礙,行業選擇性少,使個人更容易出現勞動異化,對生活和社會不滿,幸福感自然不高。而多元經濟結構,因社會收入來源多元,抵受經濟衰退,國際政經情勢變化的能力較高;個人因有較多行業選擇,甚至是較容易創業,個人在勞動中也獲得自我實現和滿足感,提升自我價值和創造力,有較高的幸福感。
所以,香港改革、發展多元經濟,亦是增加香港社會和個人幸福感的工程。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