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pklok:香港社運困難重重 需重新定位

2017-09-12 10:00:22
pklok

修讀新聞傳播系學生,未曾有一股改變世界的作氣,但寄望以所知所能分享自己看法,或許不是見解獨到,仍盼我的文字與聲音在社會中可有一番作為。

21016132_1424179061007058_4768959531288226757_o_副本 青年新政FB圖片

經過雙學三子被判監和青年新政梁游上訴宣誓案被終院否決後,香港社運面對重重難關。不過,社運發展減慢速度,也是機會讓站於運動前線的組織重新思量未來發展的步伐,此時不應透支更多未來的籌碼。

自廿一世紀,新一代價值觀明顯轉變,爭取目標的手段應貼近本港大多數的意願。美國著名政治學家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認為,現今青年不像往日只追求物質價值,反而重視後物質價值(Post Materialist values)的社會現象,從而形成社會民主化的溫床。情況於2014年反東北事件和歷時79日的佔中行動,可見一斑。

社會的目光自始注視由青年人組織的政治組織,他們高呼以「非暴力抗爭」為爭取手段,採取連串不合作運動,以告訴社會一些條例、方案的荒謬。然而,「非暴力」一詞定義含糊,若然運動欠缺一條共同的底線,將使社運的觀感大打折扣,容易失去市民支持。回過頭來看,理性和平比勇武抗爭符合文明社會的要求。

至於從梁頌恆和游蕙禎為宣誓風波發言來說,筆者雖然欣賞他們對於三權分立原則的堅持,但梁以口音差異為宣誓的行動辯護,顯然其初級的政治智慧,令當初理念未能帶入立會,淪為陪葬品。

正如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趙永佳所說,今天香港青少年對普世價值的追求,是自回歸後政府推動公民教育的結果,對港人身份也有前所未見的認同。不過,維護普世價值的理想,但終須配合現實社會的節奏。因此,本港社運發展或許需要減慢,重新鋪設計劃,避免跟普羅大眾拉遠距離。

香港自回歸中國後,政壇長期被評欠人才,部分更是有勇卻乏謀,犧牲了其政治理想。經歷過三屆特首的時代,有服從性極高的公務員,亦有堅持己見的商人治港,不難發現香港的政治人才始終未成大氣。

筆者喜見在八月初,當時新上任的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會參考新加坡設立公共服務學院,示意大力發展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為公務員和有意在政壇發展的有識之士培訓,助本港培育政治人才。還望政府能回應本港獨特的制度和文化,集中資源開拓優質公共行政,孕育政治人才,使本港社運按部就班地發展。

1122178-Copy 林鄭月娥參觀新加坡公共服務學院

發佈於 博評
By 2017-09-12

手機分享本文: